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土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探讨文/谷文晓离土进城,简而言之就是指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离开本乡、本土,弃地到县级城镇或中小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以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走过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的路子。这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肖静  李霞 《新疆财经》2011,(5):32-35
随着经济发展及城镇一体化的推进,新疆地区的兼业化进程逐渐加快。本文在综合考虑了新疆地区地域和文化特殊性基础上,从农牧民兼业距离和兼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两个维度来构建适合新疆地区农牧民兼业增收的四个模式,即“不离乡不离土”、“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离乡离土”,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各地州相对适宜的兼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无独有偶,中国在改革开放、振兴农村经济、扩大城乡交流、发展乡镇企业中,广大农民的“两离两不离”(离乡不离土和离土不离乡)与战后日本迅速发展的农业兼业化,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在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效果上也不乏共同点。因此,研究战后日本农户的兼业化,借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中国农民“两离两不离”所产生的双重后果,对于搞好整治整顿、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有了三个伟大的发明:农民吃不饱肚子,发明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这一项发明,我总结了三句话,叫作“邓小平政策好,袁隆平种子好,农民伯伯办法好”。农民进不了工厂,当不了工人,发明了乡镇企业。对于这一项发明,我也总结了三句话,叫作“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不离土不离乡”。农民向往着城市生活,中国人口多,城市拥挤装不下,农民自己造城,发明了小城镇。对于这一项发明,我还是总结了三句话,叫作“工农差别主要靠农民群众自己来缩小,城乡差别主要靠农民群众自己来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  相似文献   

5.
有必要重新温习和进一步研究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命题,站在家庭、生活、人性的角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和系统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两个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农村非农产业及人口比例在不断扩张,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长点和经济现象。但是,江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工业经济。劳动力转移的这一现象,可以从江苏户籍人口和常  相似文献   

7.
从年初开始,江西省资溪县扶贫办根据农业生产需求,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使当地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家”的情况下,免费学到先进的实用技术,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争论是当前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化政策准确定位的关键。本着“农民本位”、“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市场正义对其进行辨析,该文断定:农地流转市场化前提是清晰产权或稳定承包权,而非经常性或定期性调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呈现从“有市无场”向“有市有场”渐进转变;“离土不离权”还是“离土又离权”取决于农民自愿与机会成本高低;健全与完善农保,增加补贴,削弱农地保障功能,杜绝以农地换取保障的做法;把握规模“大”与“小”的辩证法,让农民有能力和敢于自觉流转,实现农地适宜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9.
徐斌 《浙江经济》2002,(22):62-63
在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方面,学界一直是说法不一、各持一端。早期是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这一战略的好处是国家不用掏钱,因为大城市居民的各种补贴要耗费财政资金的一大块。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证明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无法吸引农民的迁入,道理很简单——赚不到钱。亚当·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对此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文章对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跨地区流动就业和有序转移4个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人经过的年月,先是多挣工会多分粮。后来有所搞活,也只是离土不离乡。再后来才有打工仔、打工妹,才有“民工”涌现。有一技之长者,凭手艺赚钱;没有一技之长者,凭力气谋生。人们这才有了比较:传统农业亩地年收入600元左右,一个劳动力走出去打工,兴许一月就能挣这么多。其实,“走出去”还不仅仅只是多赚几个钱的好处。事实证明,“走出去”是天大的好事。有俗谚云:“宁在外边走,不在家里守”。出去看,出去学,看人家是怎么发展发财的,自己先帮人家打工,边赚钱边学习,回来也过把当经理当老板的瘾。守什么呢芽守旧,守穷……不论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陈珂 《中国报道》2022,(6):54-57
<正>县城与城镇化建设的其他载体,各有各的地位与作用,彼此不能取代。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县城建设的整体思路之后,《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日前正式出台,县城建设的任务、组织实施方式等操作性内容有了明确的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以1912—1937年间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近代农民离土情况概述 本文所说的农民离土,是广义上的,即指农民离开故土、外出谋生的一切行为。在历史上,曾因各种原因发生了多次规模不等的人口移动,其主体都是农民。但农民离土并不等同于人口移动,原因有二:1.离土农民只是迁移人口的一部分(虽然是大部分),而并非全部;2.我们说“农民离土”,是强调其“外出谋生”的主观意向,战争中的掳掠人口,以及政府出于政治。  相似文献   

15.
在解决城镇化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这个过程中必须前瞻性地关注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问题,否则就可能导致城镇化的畸形发展。当前,我区城镇化水平较低是抑制内需释放升级的主要矛盾,把量做大是当务之急。但是,在解决城镇化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这个过程中必须前瞻性地关注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问题,否则就可能导致城镇化的畸形发展,甚至如当年拉美地区一样,陷入城市化的陷阱。因而,服务业那片未来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必将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最为强劲的后续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杨明基 《发展》2010,(4):32-3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根本又是土地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合理的农地制度安排将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地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土地革命,是中央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创举。  相似文献   

17.
唐任伍谈到,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会议,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从“三农”的角度推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进一步为我国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支起了安全阀。  相似文献   

18.
《浙江经济》2005,(3):1-1
瑞雪兆丰年。当新春的第一场瑞雪不期而至,也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希望和憧憬。就在农历新年前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4年之后,浙江又一次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在浙江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一号文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突出了以丁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导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给全省农民送上了一份新春厚礼。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20多年,巨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就必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乡不离土的流动转变为离乡又离土的转移。为此.政府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制度障碍,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21世纪是城镇化的世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市民素质,发展“‘数字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在分析信息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剖析了当前中国信息化、城镇化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如何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