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1月,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共有8家企业完成IPO,融资总额为人民币67.39亿元,与上月相比,数量相同,融资额有小幅上涨.最值得关注的是,境内主板市场基本停滞,仅有一只新股发行.但是境外IPO市场却异常的活跃,市场也出现多元化的特点,11月有7只新股在海外IPO,其中港交所有4家,其余在法兰克福证交所、纳斯达克、悉尼ASX证券交易所分别有1家. 2012年11月境外IPO表现抢眼,境内缩水严重 2012年11月,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IPO规模基本持平,数量与上月相同,融资金额有小幅上涨,共有8家企业完成IPO,融资总额为人民币67.39亿元,环比上升2.29%,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下降72.28%.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股市开始以来到2005年底的所有IPO新股共1332家为研究样本,分四个阶段对承销商作用与IPO抑价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发现承销商的确影响了中国股市的IPO抑价,具体表现为大型券商所承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IPO新股抑价较低,券商的实力和声誉影响了上市等待期的长短,承销商和证券咨询机构对IPO新股的宣传能够对IPO抑价产生有效的影响,股市初期阶段非主流券商寻租导致的IPO抑价更高。  相似文献   

3.
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表现为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超额回报的现象。IPO抑价是由制度失效与供需失衡、承销商的自利作用、市场泡沫与投资者非理性、企业质量与抑价弥补等原因造成的。可采取市场化的监管手段、投资者心理引导等措施来降低IPO高抑价,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中的新股抑价现象是IPO发行定价中的异常现象之一,一般指新股在发行市场的发行价格远低于新股在流通市场的价格,具体表现是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巨幅上扬,上市首日即可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本文从对新股抑价现象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探讨新股抑价原因的多元回归模型,利用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试图找出形成新股抑价现象的内部机制以及各个因素与新股抑价的关系.最后分析新股抑价现象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降低新股抑价、提高发行市场效率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IPO定价中的抑价现象: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中的新股抑价现象是IPO发行定价中的异常现象之一,一般指新股在发行市场的发行价格远低于新股在流通市场的价格,具体表现是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巨幅上扬,上市首日即可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本文从对新股抑价现象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探讨新股抑价原因的多元回归模型,利用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试图找出形成新股抑价现象的内部机制以及各个因素与新股抑价的关系.最后分析新股抑价现象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降低新股抑价、提高发行市场效率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询价制下,投资者关于新股的估值分歧主要体现在询价阶段和上市后初期。分别以机构报价差异和新股抑价波动作为两个阶段新股估值分歧的代理变量,选取第二阶段询价制度改革期间发行的IPO样本,实证研究了两个阶段IPO估值分歧的关联性。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同一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而同一阶段不同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说明新股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反向地提前反映了二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并且前期上市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均可以预测当期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研究结果将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与市后初期交易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2009-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54家企业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内在价值和市场风险价值两方面的视角出发,采用风险价值模型VaR、主成分分析法和EFF效率值考察了我国创业板IPO定价过程中的合理性。研究发现:为提高定价效率,市场风险应当纳入到IPO的发行机制中,且发现在考察期内市场风险对股票内在价值具有正向的加成作用;与市场价格相较而言,股票发行价格未能很好地反应出股票价值;当投资者意识到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有价值泡沫的出现时,会导致首日收益率降低乃至破发。  相似文献   

8.
IPO抑价度过高、新股定价效率偏低是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选取2009年10月23日到2013年12月31日创业板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横截面多元回归等方法,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对IPO抑价和新股定价效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定价效率近年来有所提高,但总体仍偏低;影响创业板新股定价效率的主要市场因素,包括市场投机气氛、市场热度、市场供求状况、承销商声誉等四个方面。研究结论对治理创业板高抑价、提升IPO定价效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5年11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例行发布会上宣布,证监会将重启新股发行,并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IPO重启是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及经济学家都在关注中国IPO动向,我们通过对IPO新政策进行分析,对中型企业的现行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未来发展的预测,来研究IPO重启对中型企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通过查询、权威报刊杂志,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获得以往的中型企业面对IPO重启的状况,通过网络查询新闻播报等方式收集整理IPO历史政策及如今IPO新政策的异同点及针对性,通过对比、举例分析其影响,最后综合现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国外大量研究验证了投资银行声誉理论,即知名的投资银行承销的IPO发行抑价低于普通投资银行承销的IPO,这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结论能不能适合中国的证券市场,在理论界存在争议。以2001年3月至2005年底沪深两市A股IPO市场的300只新股为研究样本,对投资银行声誉模型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投资银行和发行市场的信息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1.
国内A股IPO抑价和国外成熟市场的IPO抑价有所不同,表现为新股“三高”发行后仍存在IPO高抑价即新股上市超额收益。对此,提供了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视角,即IPO公司和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关于新股定价的信号博弈,不存在分离均衡,仅存在混同均衡: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都选择高溢价发行策略,而有定价权的机构投资者对溢价发行的最佳反应是高报价申购。  相似文献   

12.
重启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是否能有效地消除各种弊端,抑制首日超额收益过高等异常现象?文章选取我国IPO重启以后发行的新股作为样本,从信息的不对称、承销商的声誉、我国特殊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我国投资者的情绪四个角度对我国I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并力图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两个环节来解释我国的IPO首日超额收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促进我国的上市公司对IPO进行合理定价,优化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13.
以沪深两市1136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实行询价制以来其市场化进程的几次重大改革事件为研究时间节点,分析了制度变迁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询价制市场化是IPO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伴随着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IPO破发越来越普遍,日益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而IPO破发程度并没有随之显著提高.这体现了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和“赢者诅咒”机制在发挥着作用,让新股市场价格逐渐回归到内在价值水平并围绕其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14.
IPO定价一直是难以解决好的问题,在IPO的定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许多问题.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来说,问题自然也不可避免. 我国IPO定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IPO溢价现象严重.从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询价制度,新股上市只有股票的集合竞价申报价格限制范围,为发行价(或前收盘价)的50%~900%.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市首日价格大幅上升的可能.例如2010年11月23日的涪陵榨菜上市上演了疯狂,首日溢价达到191.64%.  相似文献   

15.
创业投资     
《中国科技投资》2007,(12):10-11
联想控股投资一年获利近10倍本土创投完美套现;内蒙创业投资领域添新员;江苏常熟成立高新创投公司注册资本3.65亿元;南京7家企业今年海内外上市十余家备战明年IPO;KPCB与世代投资合作推动绿色企业;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股市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的超额收益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对206只样本股票全体和根据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或之后上市及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分类研究,结果显示:新股上市首日具有显著的超额收益;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没能降低IPO抑价水平;深交所新股上市首目的回报率比上交所偏高一些。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04年,倍受关注的TCL集团吸收合并案再一次成为市场的一个亮点——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新股(IPO)通过了证监会的核准,并已于2004年1月7日上网发行。此次吸收合并方案,从2003年9月30日TCL集团第一次发布相关公告,到刊登IPO招股说明书,前后仅用了2个月时间。而且TCL集团采用的母公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企业板IPO抑价现象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我国2006-2008年的中小板块新股发行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小板快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实证角度揭示了我国中小板块股票市场区别于国外成熟市场的IPO抑价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不断优化的同时,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堰塞湖"和"三高",以及长期存在的上市后业绩变脸(IPO效应)等诸多问题被广为诟病.本文基于1997—2018年A股市场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发行审核制度变迁是否意味着筛选机制的优化.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存在较为明显IPO效应;资本市场处罚数量及金额越多代表惩罚制度越完善,企业业绩增长越多,IPO效应越低,诉讼数量越多,企业业绩增长越多,IPO效应越低.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审核效率和审核透明度的提高以及退市制度的完善,成功阻止了企业上市之后业绩的下降,使得IPO效应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一月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出现密集而猛烈的破发潮。新股破发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少有的现象,此次的破发潮打破了以往新股上市首日必然大涨的神话。本文认为IPO破发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实行的询价制有关。本文将利用沪深股市的数据研究询价制对IPO破发的影响。研究发现,询价制通过影响新股的发行价格影响了新股首日的表现,是IPO破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