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佳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98-99
"律他"的道德是建立在"自律"的道德基础上的一种道德。文章着重从"律他"、"自律"、"他律"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入手,分析了"律他"道德的内涵,包括自我权利意识、正义感、公共生活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等等,又进一步阐述了"律他"道德对于社会的意义以及它何以能够成为可能,并就如何培养"律他"道德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公民社会,道德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利己不损人的道德、己他两利的道德、损己利人的道德三个基本层次。这三个层次的道德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适用,只能依据具体的道德情景,即依据道德行为所指向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相似文献
3.
道德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道德情境中,在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倾向的统一。它在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即其感悟性。感悟性思维方式是指对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等思考不遵循惯常的逻辑法则,也未经过严密的分析、推论,而是直接、突然地领悟问题,即崇尚用直觉和理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巴能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1997,(2)
戴卫·戈德尔是继罗尔斯之后,对契约主义思想影响最大,同时也带来了最多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从完善市场的需要出发界说人的道德与理性,认为二者同市场的运行原则——有限制最大化是和谐一致的。并从不同市场类型出发分析了人的行为的道德特征。本文对其市场道德观进行简要介绍与评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念不断更新以及社会文化心理不稳定的现状,分析了道德理论建设与现实实践相分离的一些内在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当代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寻找道德从理论返回实践本位的途径的观点.并具体阐述了道德归位的政治性抉择、理性限度和言说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徽瑾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7):30-32
网络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模式,也因此而产生出许多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话语主体的自我意识对道德的认知活动是网络道德问题发生的内在根源。因此.对主体自我意识、道德认知进行分析和审视对了解网络主体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晓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5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引领和提升作用。论文在深入分析道德内涵与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夏燕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38-39
在当前的法治进程之中,道德精神对于树立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使公民树立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蕴涵公民认同的道德精神,诸如和谐、正义、诚信等要素必须成为法律价值的指引。 相似文献
9.
"碳道德"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新道德规范,是当代科技哲学对传统工业文明得失的反思。"碳道德"协调着低碳经济生产力各要素间的关系,决定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并作为人的核心素质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0.
陈培永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108-113
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寄予极高道德期望的“计划经济”.因被误解误用而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付出代价,造成崇高的道德理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道德的人性预设与人的物质存在之间、先进的政治理念与官僚主义极权现实之间的重大落差。重新思考计划经济的道德代价得到如下启示:先进的理论不能脱离现实的实践.不能不顾现实任意修订或者恶意篡改理论;不能放弃计划经济理念的道德理想意蕴,应充分发挥“计划”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要借助于经济体制的完美设计,而不是用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想化宣传来解决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是一种实践伦理,它只有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在农村环境道德建设者中,广大农民只有从实践方式上,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实践环境道德,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生存方式的合理化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才能最终促成农村生态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道德和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正确认识二者的作用,是正确理解和贯彻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方针的关键。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合理性选择是坚持道德法律化并辅之以法律道德化,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扭转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大大提升了民生“幸福指数”.是构建和谐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人这个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进一步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15.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60-62
叶澜老师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丛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道德教育目标;以经师与人师融通合一的扎根式研究路径,促进了一个多边联动的学术共同体的诞生;立足基础学科:全方位引领德育发展;创建新的班级文化:致力于建立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建筑术(architectonic)的问题在康德整个思想体系一直都是重要的。康德所理解的建筑术是一种理性的先天架构。从康德全部思想体系中的先天思想如何层层演绎和推理角度,可以探究其思想建筑术的线索;从康德德性论道德形而上学基本概念和论证出发,可以考察其建筑术之运思。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德性论中也存在建筑术,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建筑术,可以深化对两种德性论建筑术及其道德意识结构的理解。康德的德性论建筑术是一种道德性的建筑术,德性论中道德意识结构,即德行(Tugend)的存有论是行动出于德性(Sittlichkeit);而亚氏的则属于目的性的建筑术,德性论中的道德意识结构则是灵魂合于逻各斯的中道选择。 相似文献
17.
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生活中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性问题,就必须贯彻落实必要的伦理精神,使政府制度行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建立规范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保障系统,以便从外在着手制约政府制度行为中的不道德现象。构建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理性必须实践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8.
传统道德精神的主体性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7-18
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本体的意义。主体性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内在价值尺度,折射出人的主体性规定。本文更倾向于从柏拉图"道德即理性的生活"方面去理解道德和善。这样,道德的主体性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所赋有的善德就完全应当以‘毋过毋不及的’中间境界为最佳。",以及与孔子的中庸道德境界以及宇宙观相契合。本文认为,在道德精神下的主体性体现了一种交互性和主体间性——对人和自然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