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所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于7日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工程院院士刘大钧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杂交小麦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科学家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领域又获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成果日前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刘大钧院士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过去主要集中在雄性不育三系体系研究利用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科学家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领域又获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成果日前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刘大钧院士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他与袁隆平同行,同是水稻杂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对他这样评价———周开达几十年如一日长期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中有殊多建树,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专著四本。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杂交水稻领域的一位功绩卓著的杂交水稻科学家。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过去的不育系都是由种间、亚种间、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交育成。来自远缘杂交的不育系均表现易保难恢的特点,给选配优势组合带来相当的困难。鉴于此周开达在六十年代后期即开始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网消息,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山西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小麦杂交品种,该品种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可增产15%左右,其产业化推广,将有望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热词第三代杂交水稻截至目前,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技术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为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第二代为以光温敏雄性不育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这也是现下超级杂交稻的"主流"育种法。不过,两者各有缺陷。第三代杂交水稻,即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杂交水稻。该方法既"遗传"了前两代方法各自的优点,又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甘蓝课题组承担的北京市科委项目 "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研究 ",2003 年 6 月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该研究针对利用自交不亲和系育种中存在的杂交率达不到 100%、亲本连续自交易退化、亲本人工蕾期自交繁殖成本高等问题,经过4 年刻苦攻关,取得新成果。 利用蔬菜花卉所原创成果 -- 国际上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选育出 5 份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达 100%,不育度达 99%以上,主要经济 性状整齐稳定,配合力好。从国外引进 经改良的甘蓝胞质不育系 31 份,经回 …  相似文献   

8.
陈彦才 《致富之友》2000,(10):1-1,4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包括品种)战略调整的形势 ,怎样改进小麦育种工作 ,已到了非考虑不可的时候了 ,现从一个侧面与小麦育种工作者交换意见。成果40年代绥远省农业改进所开始系选。1956年开始水浇地小麦杂交育种 ,60年代初开始采用射线辐射育种 ,期间断断续续直到60年代中70年代初 ,全区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普遍进入以品种间杂交为主的阶段。1972年开始复式杂交加钴60γ射线照射。1973年开始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育种。70年代中后期开展单倍体育种(花培)。1982年开始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转育等。至1999…  相似文献   

9.
信息短波     
我国率先大面积试种“二系杂交小麦”经过十几年努力,我国不仅在全球首创“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而且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大面积试种。目前,我国“二系杂交小麦”的科研重点已从大面积试种阶段转向重大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探索。在过去几年中,“二系杂交小麦”的主要科研承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成功试种3万余亩,平均亩产量增加15.8%,并创下631公斤的高单产纪录。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目前国际上存在化学杀雄、三系和二系3种杂交技术。其中,“二系杂交小麦”为我国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其它两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杂交技术相比,“二系杂交小麦”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成功实现了大面积试种,并有效提高了单产量。我国在杂交小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因此确立。  相似文献   

10.
雄性不育系(male.sterile.line)两性花植物由于遗传原因造成雄性机能丧失的现象称为雄性不育。通过人工选择育成雄性不育性稳定而雌性机能完全正常的植物亲本系统称为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的利用使植物的杂种优势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农家致富顾问》2011,(11):14-14
2011年10月15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这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2.
张书芳先生,我国著名育种专家,“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理论创始人。由于他在大白菜育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张瑞君,张书芳之子,由于他将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育种理论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加以推广和普及,造福于社会,赢得盛赞。子承父业,在各行各业虽不新鲜,但能把父亲的事业推向高峰的却并不多见。父子俩在中国大白菜领域中,演奏着一篇篇大白菜动人的乐章,实现了中国大白菜走向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从有关部门获悉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试种成功同科不同属的小麦与高冰草杂交种第三代。据悉 ,这种杂交小麦生长整齐 ,表型性状稳定 ,抗病 ,耐盐性将达到0 7 % ,蛋白质含量可达17 7 % -20 % ,平均亩产可超过500公斤。该杂交小麦的试种成功 ,解决了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的世界性难题 ,克服了小麦常规育种中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有关专家认为 ,这是我国细胞工程的又一重大成果 ,为世界首创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小麦与高冰草杂交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位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因深知饥饿之苦,立志学农,梦想让人们丰衣足食;这是一位痴情于小麦育种技术的人,在质疑声中迈出培育杂交小麦的第一步,用执着信念书写着关于小麦的传奇;这是一位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人,无论多少困境,无论多少失败,他总是义无反顾地执着前行。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科所水稻育种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系统选育、杂交选育、三系杂交自我配套三个发展阶段,对促进江苏省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常规中粳为基础,三系杂交粳稻、三系杂交籼稻为突破口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当前,针对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以及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不断升级,在整个水稻育种研究策略上,该所继续保持其特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神韭F1由河南省扶沟县种苗研究所韭菜课题组利用野生韭菜自交系与筷子韭的雄性不育系杂交而成的高抗病,超高产,抗高寒杂交一代新型品种。  相似文献   

17.
科技展望     
我国甘蓝遗传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新品种早熟优质抗逆丰产累计推广1亿亩由于中国农科院在遗传育种技术上取得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成果,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甘蓝的产量增加10%以上,品质也有了提高,亩增产值约200元。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培育的15个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已占我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约1亿亩。我国种植甘蓝的面积约1200万亩。要提高甘蓝的品质、抗逆性和产量,创新特异种质资源,远缘杂交可提供有效的途径。但远缘种属的甘蓝之间由于遗传或生理障碍的存在,很难杂交成功。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交种,是甘…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几年努力,中国不仅在全球首创“二系杂交小麦”应川技术,而且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大面积试种。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实用杂交制种体系的发展,小麦从品系育种开始向杂交育种转变。为更清楚地了解小麦杂交的概况及为今后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概述了小麦远缘杂交的定义与意义,阐述了小麦杂交现状以及杂交小麦与黑麦属、山羊草属、簇毛麦属、偃麦草属、冰草属、大麦属、披碱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旱麦草属等属的物种远缘杂交取得的成果,并且以定量遗传分析为依据对如何设计最佳选择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1996年开始江西省科委将《两系杂交油菜“586”大面积试验示范》列入重点星火计划项目。经过“冷冬”与“暖冬”的异常气候考验,显示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高产、稳产的优势。两系杂交油菜“586”大面积试验示范成功,目前在国内外尚无先例。一、两系杂交油菜“586”的特征特性两系杂交油菜“586”(501-8s/C6-1),系江西宜春地区农科所科研人员,从远距离杂交后代发现的甘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经过南繁北育,多代定向培育选择,在几十个测交组合中筛选出的强优势组合。主要特征特性:平均株高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