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跨越与经济赶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高岚 《生产力研究》2004,(12):145-146,180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实质上是跨越式的技术演化优势。发展中国家不仅具有通过模仿实现技术跨越的后发优势,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具有后发优势。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赶超”中,只有构建和利用复合的“技术模仿型+技术创新型”后发优势,才能以“跨越式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经济赶超。  相似文献   

2.
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中没有得到充分执行,致使科技资源闲置、浪费和流失,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进步与繁荣。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与科技创新政策执行难、政策无法得到充分落实密切相关。深刻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执行中的诸多障碍,如政策制定中缺乏对民族地区实际承受力的考虑、政策执行推进主体知识和能力匮乏、政策对象主体不具备足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体制缺少外部监督等。这就要求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环节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和责任意识,提升政策执行对象综合能力和参与热情,积极调整政策执行体制,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等,以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政策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技术革命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技术赶超机遇,但也加剧了国家间的技术竞争。“中兴事件”暴露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短板。根据佩蕾丝、弗里曼等对技术革命浪潮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阶段,处于技术赶超机遇期。美、德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赶超英国的经验给我国的启示是,以追踪世界新技术-经济范式为导向的创新政策是我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必要条件。要抓住技术赶超机遇就必须反思目前我国创新政策缺陷,通过创新政策转型和创新,营造促进民族企业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引导创新环境特征转变、促进向世界新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并跻身于并跑和领跑行列。因此,加强金融规制、系统性支持民族创新企业、培育民族高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鼓励人才流动等成为我国创新政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任务以及巩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平与效率和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对如何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技术赶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从技术赶超的含义、可能性、实现条件和模式4个方面对有关技术赶超的文献进行了评述.主要结论有:技术赶超存在现实可能性.要成功实现技术赶超,必须构建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重视政府的作用,培育合格的人力资本并营造开放的国际环境.另外,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赶超模式.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企业技术赶超活动已经进入“后技术赶超阶段”,不少企业开始调整技术追赶战略,以加快技术赶超进程。通过对中国高铁、通讯行业、汽车产业和芯片产业等系列产业的比较发现:要最终实现技术超越,必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并构建适应产业特征和技术范式的创新网络。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技术追赶过程中的机会窗口,并根据产业特征、技术范式和竞争范式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7.
识别国家技术赶超模式是制定政策和实施技术赶超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合适的界定因素,界定国家技术超越模式的内涵,分析三种主要的国家技术赶超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后发优势论和蛙跳理论,认为海南落后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应在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性方面实施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9.
后发国家企业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赶超。然而,后发国家企业在赶超过程中,面临赶超能力不强、先发企业技术阻击和市场排挤等情况,亟需国家政策扶持。以GVC(全球价值链)为视角,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后发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劣势,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支撑3个维度构建了后发国家扶持政策框架,并借助该框架对中韩两国扶持高铁产业赶超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指出,后发国家应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以及环境支撑等角度,从强化技术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建设、制度变革、资源开发和市场突围等方面制定政策工具,以扶持后发国家新兴产业的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技术演进动态性对技术赶超的重要影响。基于技术演进动态性的分析,结合当前技术赶超理论的研究,指出在技术赶超的分析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技术自身演化的特点和技术演进中的价值体系变迁对技术赶超的影响,提出了技术赶超的综合分析框架,为我国当前的技术赶超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1.
后发国家企业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赶超。然而,后发国家企业在赶超过程中,面临赶超能力不强、先发企业技术阻击和市场排挤等情况,亟需国家政策扶持。以GVC(全球价值链)为视角,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后发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劣势,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支撑3个维度构建了后发国家扶持政策框架,并借助该框架对中韩两国扶持高铁产业赶超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指出,后发国家应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以及环境支撑等角度,从强化技术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建设、制度变革、资源开发和市场突围等方面制定政策工具,以扶持后发国家新兴产业的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12.
张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1):153-155
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选择的赶超战略有魏源的“师夷长技”、洋务运动、孙中山的“揖美追欧”、大跃进、洋跃进,分析这些赶超战略可以对中国正在倡导实施的技术跨越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苗文斌  吴晓波 《技术经济》2006,25(4):40-41,31
本文从当前我国技术赶超的迫切要求出发,基于技术赶超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技术赶超实现的三维动态特征:市场动态特种、技术动态特征和企业技术能力积累水平,并以我国化纤产业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成功赶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时期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支持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十一五”时期,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巩固和完善“两项”政策,推进增值税转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进一步完善各项具体政策,完善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完善激励人力资本开发的政策,增设低技术污染税,完善税收与财政支持政策的配套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引入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三个变量,通过内部知识累积效应、外部知识互补效应、内部知识替代效应以及外部知识竞争效应的综合分析,构建技术赶超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我国技术赶超提供经验借鉴,其结论如下:(1)技术差距缩短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2)吸收能力提升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正“U”型关系;(3)在吸收能力低和技术差距大时,提高吸收能力会抑制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反之,提高吸收能力会提升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金融服务日趋便利化和多元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为促进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是民族地区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是民族地区政府文化产业发展意志和理念的集中反映.民族地区应按照效率、公平、符合客观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等原则,根据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选择文化产业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工具,构建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弄清以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否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对世界技术前沿的赶超,文章首先利用非参数分解方法将技术进步进行分解,而后利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之间的技术差距是趋于扩大的,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地区间的技术差距,而市场制度改善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并不足以缩小中国与世界技术前沿之间的技术差距,相对于市场制度改善而言,人力资本对中国追赶世界技术前沿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新阶段来探讨对中国农业的支持政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从支持的量、结构以及方式上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因而,本文在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内容、重点、原则以及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技术领先地区(国)和技术落后地区(国)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Verspagen模型,建立了基于技术能力和路径依赖的技术赶超模型。研究表明,后发地区(国)实现技术差距缩小和技术赶超的关键不仅在于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还要打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后发地区(国)不可忽视经济主体“有意识的行为”,实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新的演化。因此,后发地区(国)一方面要培育自身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快摆脱技术对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实现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