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赵爽  米国芳 《北方经贸》2023,(1):124-126
本研究运用2005-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加入教育投入、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研究环境规制、地区腐败对碳排放量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态势下,地区腐败与对于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地区腐败加重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控制变量教育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创新也与碳排放量具有显著正相关。为减少碳排放量应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关注降低地区腐败程度,加大教育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2.
刘哲宇 《中国市场》2023,(24):17-20
文章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以对外贸易开放为视角,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我国2003—2020年外商直接投资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FDI影响环境的三大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随后构建两者关系的理论框架系统。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内人均生产总值AGDP这两个中介变量将两者联系起来,分析了我国FDI对碳排放影响的单一作用路径和协同作用路径,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文章的研究表明,我国FDI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中介”效应。同时,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即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的持续快速增加会推动我国碳排放的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甘肃省19952012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进口额、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变量间的数据满足一阶单整,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碳排放量和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为正相关,碳排放量和进口额为负相关,但各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还比较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解释变量和碳排放量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再创新高,达60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缓解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资本短缺,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增长,使国民经济走向了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三位一体发展的道路。本文运用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这些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有密切的相关性。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国民生产总值增加0.37%。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CO2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会增加本国的碳排放量,但此种正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即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中部地区的碳排放的增加效应明显高于西部,而在东部地区这种效应并不显著;与此同时,研发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能显著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量,而能源结构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则会增加我国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计量模型与经济学方法,运用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同时,本文对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鑫  王长江 《江苏商论》2013,(4):42-46,61
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2001-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发现进出口贸易额和外商直接投资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是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双向关系是互补的,进口贸易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存在一定正向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VAR模型对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只存在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分别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单向Granger原因,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的Granger原因。从长期来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均是替代关系,短期来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出口、服务进口是较弱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认为: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静态均衡关系;短期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会带动我国滞后几期进出口额增加;若出现偏离长期均衡的情况,外商直接投资将以一定的速率使进出口贸易额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就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中国1992-2006年的数据对其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影响中国的经济规模、结构和技术进步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增加扩大了经济规模,使工业污染排放增加,同时其存量增加也优化了经济结构和提高了技术水平,进而又减少了工业污染排放,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总效应是正面的,但影响程度较小。另外,宽松的环境管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显现出一定"污染避难所"效应,但中国并未成为"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11.
1998-2010年江苏省引进FDI与碳排放的相关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1998-2010年江苏省引进FDI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应用Kaya恒等式评估了1998-2010年江苏省的年度碳排放量。应用单整检验和EG两步检验法,证明了江苏省FDI规模与碳排放量存在协整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滞后期为1-3时,江苏省FDI变化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但碳排放量变化不是江苏省FDI变化的原因。从产业结构看,江苏省第一产业FDI的变化与碳排放变化不存在因果关系;江苏省第二产业FDI的变化从长期看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变化均是第三产业FDI规模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修正的净出口消费指数检验"污染天堂假说"发现,我国没有成为污染产业的"天堂";尽管我国的产业转移是双向的,但工业集聚的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构建CO2排放影响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贸易开放程度对CO2排放有负向影响,提高贸易开放程度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和参与程度对CO2排放均有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或参与程度的提高会增加我国的CO2排放压力。最后指出限制贸易或外商直接投资不能有效降低我国工业的CO2排放,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通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降低排放密度来控制CO2的排放规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渤海地区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对环渤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对外贸易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环渤海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同时分别对该地区7个省市区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德祥  张权 《财贸研究》2011,22(1):66-72
利用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1999—2004年的数据,研究东、中、西部地区FDI与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消费性支出与FDI呈正向关系,投资性支出与FDI呈负向关系,都呈"U"型特征;中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消费性支出与FDI呈正相关关系,呈倒"U"型特征,而投资性支出与FDI呈负相关关系,呈"U"型特征;西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消费性支出与FDI呈负相关关系,呈"U"型特征,投资性支出与FDI呈正相关关系,呈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从制度约束的视角对FDI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应用1985-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FDI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FDI增加有助于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且FDI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呈边际递减规律(倒U型走势)。产生这种效应与FDI的资本供给、技术进步、收入漏出效应有关,也与中国金融偏向政策等制度约束有关。政府应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并加强产业引导,同时着力改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韩华英 《中国市场》2008,(28):65-66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跨国公司经营资源的综合体,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国物流服务水平低,目前进入我国的制造业、商贸业的跨国公司,通常要把其物流的国际合作伙伴带入中国。随着全球产业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外资物流也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进入中国。本文在对FDI结构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FDI结构现状,探讨我国吸收FDI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28个省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工资差距效应和工资溢出效应,结论表明FDI增加了我国内外资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对内资部门的工资溢出效应不显著。分区域来看,FDI显著增加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内外资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但对于西部地区的工资差距不具有显著影响;FDI对东部地区内资部门的工资水平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对中部地区内资部门的工资水平溢出效应为负,对西部地区内资部门的工资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国家面板数据,并采用GMM分析方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寻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资源寻求特质,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寻求性在美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比较明显,在非洲不明显;(3)中国对矿产的渴求要大于对石油的渴求。以上结果是由中国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国际上石油与矿产定价机制差异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