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发展模式,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指标存在一个误区。顾名思义,好像在农村的劳动力应该转到农村以外的城市或其他什么地方,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农业劳动力可以在农村内部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陈太明 《农业经济》2004,(10):44-45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不是由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的多寡来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农村人力投资及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耕地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将持续下去,并将成为威胁我国经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经济》1996,(8):12-18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令世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了解此问题,本课题组选择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的四川和安徽两省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并利用调查所...  相似文献   

7.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模型1 95 4年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 ,存在的不是单一的经济或单一的部门 ,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刘易斯在文中指出 ,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中 ,一种经济 (或一个部门 )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高 ,工资率高 ;另一种经济 (或另一部门 )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低 ,劳…  相似文献   

8.
9.
九十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研究奚正秋吴志冲庄荣盛季学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农业有机构成提高。这是农村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但需要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化,而且需要有更强大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当前,农业对工业化的制约集中表现在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性能、质量和品种不能适应需要;表现在农产  相似文献   

11.
一、劳动力转移在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在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后 ,劳动力开始逐步转移 ,机械化程度相应提高 ,在1980年从事第三产业的比率高达42 % ,大大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比率(24 %)。60年代以后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的最盛阶段 ,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以水稻为主的土地利用型农业部门。但是 ,由于日本农户经营的规模小 ,机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农业生产费用增大。1987年达171 4万日元 ,比1950年每户平均农业经营年投入4 6万日元扩大约36倍。而农业机械年利用率不到14 % ,昂贵的联合收割机…  相似文献   

12.
13.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王永作农村劳动力持续性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的关键。为了探讨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问题,笔者于1987年,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选择了10个村,100个农户,在中国社科院“农...  相似文献   

14.
改革以来 ,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广大贫困地区 ,劳务输出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存在多种复杂制约因素 ,我省农业劳动力流动仍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从我省现实出发 ,应当采取以下基本对策措施 ,进一步促进农业劳动力流动的规范有序发展 ,充分发挥其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 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由于城市内部食品供给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显著进展 ,传统户籍制度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当前应抓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存的传统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对“民工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如何?将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各界以及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近日举行的2010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指出,农业机械化使中国平均每年产生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测算了陕西省1990—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实证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逐年提高,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显滞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农村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进步将促使农村劳动力分配结构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大量转移。农村经济结构可能将随之由农业主导转为非农业主导,此时农业很可能会由农村主导产业退变为农村非主导性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孔祥智马九杰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一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如加大出口创汇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等,在农业部门中扩大可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