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外商直接投资(FDI)来源国特征及进入东道国行业特征来区分FDI的投资动机,并利用2001~2012年中国39个制造业行业数据考察不同投资动机的FDI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投入当期只有市场寻求型FDI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滞后一期则只有资源寻求型FDI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总体来看资源寻求型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市场寻求型FDI;而战略资产寻求型FDI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全球资源竞争为背景,选取2003~2010年中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相关季度数据,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修正形式为基础,采用Johansen协整的方法,对中国资源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非常小,中国资源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粗放式资源争夺阶段,无法有效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弱以及投机套利机制的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研发(R&D)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相关因素。同时,本文以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存在单一门槛值,当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了正向影响;当技术差距缩小后,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笔者利用我国2000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创新能力的逆向溢出效应,并进一步解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只对国内模仿创新的能力存在逆向溢出效应,而对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的能力均产生了抑制作用,最终对总体创新能力有抑制作用,但各层面的影响在统计上均不显著;经济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RD基础水平等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基于实证的结果提出了鼓励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着力提升对外投资企业的全球学习能力、加强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对外投资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产品需求不断扩大,进口价格也在不断上升,通过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控制外部资源,保障我国的资源供给.本文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命题,并利用2003-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资源寻求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导向,东道国资源越充裕,中国向该国投资的积极性越高;2.中国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是显著的,通过对资源充裕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中国资源供给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中东北非地区(即MENA地区)的20个国家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FGLS估计方法,实证研究正式制度距离对中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政治制度距离与中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直接投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经济制度距离并不是影响中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3)法律制度距离会显著反向影响中国在MENA国家的直接投资且其影响程度最深;(4)中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投资并不具有自然资源寻求型动机,但劳动资源寻求型动机与战略资产寻求型动机较大,风险规避意识较强,市场规模对于中国在低收入水平的MENA国家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对优化中国在MENA国家的投资提出加强制度共建、投资多元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技术的手段之一,本文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含义、实证检验和对外直接投资反向外溢效应三个方面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为理论框架,根据对230家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母公司的应答问卷分析,对日本在华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开拓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利用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以及实现母公司全球战略及其业务活动一体化,在日本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驱动因素里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根据因子分析,其在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可以归纳为市场寻求型动机,资源寻求与转移型动机,以及竞争压力与效率寻求型动机,并以市场寻求动机为主。  相似文献   

10.
班玲  遇芳 《时代经贸》2010,(24):56-56,227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技术的手段之一,本文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含义、实证检验和对外直接投资反向外溢效应三个方面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冤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且技术差距与逆向溢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比线性关系模型拟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路正南  罗雨森 《技术经济》2021,40(6):102-111
基于文献综述发现双向FDI(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可能同时具有"污染光环效应"和"污染避难效应".因此,选择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刻画,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双向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双向FDI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中国双向FDI对本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均显著为正;中国双向FDI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抑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加.最后,提出了合理利用双向FDI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将制度环境划分成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维度,以2003-2015年中国对121个国家(地区)的投资数据为样本,利用随机前沿模型,研究了东道国多维制度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结果表明:东道国法律、监管质量和货币自由度等制度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有显著的制约作用;而东道国民主化程度、腐败控制、投资自由度以及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会显著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测算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水平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客观评估东道国制度环境带来的投资效率损失,建立风险预警及应急制度;同时政府也应就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风险与东道国商讨,以保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利益。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差异、交易成本和投资动因3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运用独立样本检验和逻辑回归方法对中、德投资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投资者选择的FDI进入模式和经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并购和合资模式下的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以及绿地投资和独资模式下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增加。指出:企业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内、外部交易成本进行权衡,结合FDI的投资动因正确选择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经济研究》2016,(8):144-158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投资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微观企业层面数据,经验研究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公司就业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次数越多,对国内就业的促进也越明显。其促进效应并不受企业所有制类型、投资目的地收入水平的影响。不同投资动机类型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企业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公司的就业效应受行业类别的影响,而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公司的就业效应,受投资目的地国家收入水平、中间品进出口以及最终品进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是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溢出模型,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的吸收能力,并依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胡翠平 《技术经济》2015,34(4):37-41
利用2003—2012年中国在亚洲地区的OFDI的面板数据,按投资流向分析中国在该地区OFDI的主要动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顺向OFDI具有显著的市场寻求、自然资源寻求和效率寻求的动因,而创造性资产寻求的动因不显著;中国对亚洲地区发达国家的逆向OFDI具有显著的市场寻求和创造性资产寻求的动因,不具有显著的效率寻求和自然资源寻求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袁哲 《当代经济》2016,(30):10-11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的逆向型FDI与一般意义上的FDI有着明显区别,逆向型FDI不是基于产业技术与管理的所有权优势,而是以获取战略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投资.本文针对中国大陆逆向型FDI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做出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说明,进口额、出口额、管理技术水平差距、生产技术水平差距为最重要要的四个影响因子.通过对中国逆向型FDI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表明了中国当前的逆向型FDI的主要战略目标是获得先进技术等优势资源,同时开始有意识的占领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推动包括中国和欧盟在内的各经济体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成为一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的重要考量。基于2007—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欧盟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对其进行直接投资的显著影响因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创新资产寻求型投资动机因素在促进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上有显著的互补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地区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是一个显著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也急剧增加。本文在具体分析FDI对东道国进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将FDI作为进出口的决定因素之一纳入到本文的实证模型中,通过对比FDI对进、出口的弹性探讨了FDI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的出口,替代了中国的进口,从而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而且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引致的贸易顺差具有持续性。如何统筹中国的对内对外经济关系,对于中国贯彻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开放战略,实现对外贸易平衡,促进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