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农抑商是贯穿我国封建时代的一条重要的经济原则。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确立重农抑商,历经各个朝代,重农抑商不仅为我国封建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却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主要表现在抑制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法治思想等方面。而这些表现在现代中国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到些影子。本文以社会发展基本原理出发,探析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经济经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和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2.
汤标中 《粮食知识》2000,14(5):95-96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魏晋时期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曹魏时被举为秀才,官郎中,任温县县令、弘农太守。西晋泰始四年(268年)为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职。曾参编《魏书》。著作《傅子》、《傅鹄觚集》等。其中经济管理思想涉及范围广泛,见解之独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突出。现就其有关农业(粮食)经济思想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农抑商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一条主线,是维系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型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引发的土地信访事件急剧增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文章从法律的视角分析了土地信访的现状与问题,揭示出法律冲突、利益冲突以及涉及的两个“两难”选择是导致当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土地信访存在问题的四个“相结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检索2000年以来国内文献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梳理了学者关于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产业融合模式与业态、产业融合运作机制、发展休闲农业的制约因素研究。研究展望提出进一步研究农业多功能与休闲农业特征的关系,运用空间差异与时间动态演化的视角深化产业融合机制研究,明确案例分析适用范围和规范计量模型变量选取和问卷题项设计。  相似文献   

6.
新农科建设着力于系统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基于知识-能力-素养-个性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框架体系,阐释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仿真实训教学的课程属性、设计理念、功能框架、运行机制与应用价值。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的新要求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支农财政、技术进步偏向的农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识别农田利用方式转型期支农财政、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及其交互作用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评价支农财政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环境效率,提出减排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构建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指标,通过估计核密度函数揭示其区域分布,基于加入交互项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核心变量对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均值逐年增加,区域差异扩大;单位产值农田利用碳排放均值逐年减小,区域差异缩小;支农财政倾向于提高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效果与种植结构相关;与资源禀赋耦合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具有减排效应,并有利于降低支农财政的促排效果,该交互作用亦与种植结构相关。研究结论:支农财政政策应关注由其产生的环境压力,通过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推动与资源禀赋相耦合的农业技术进步等途径促进农田利用碳减排,充分考虑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区域差异,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8.
刘纪荣 《中国农史》2007,26(2):113-121
近代中国合作运动史上曾出现过的“商资归农”,是世界合作运动史上较为特殊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原因;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转变虽只有一个较短的过程,却对我国现代农业金融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对乡村借贷关系的现代转化产生了积极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商资归农”在合理规范的前提下有助于农村合作;“商资归农”与农村合作的有机结合,应该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伪满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影响和改变了东北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农民的生存环境.雇工(或雇农)作为东北农民社会的一个阶层,在这期间经历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诸如雇农数量激增;雇农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雇佣劳动在农业劳动中所占比率上升;雇农群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雇工形态及雇工工资的变化;雇工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存在中介效应;(2)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3)政府农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地政策越了解、农业机械和技术劳动力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和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研究结论:应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其成为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年进程、主要政策及法规精神,总结了工程10年的成效与经验,论述了做好新时期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工作。到2008年底退耕还林工程中央已投入达1918亿元,到2021将达4337亿元。退耕还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社会转型、提升中国政府形象等方面影响深远。统筹兼顾、注重民生、直补到户、个体承包、责任到省、强化管理是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做好新时期退耕还林工作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拉动内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推进和巩固新时期退耕还林工程要做好加强组织领导、巩固现有成果、切实落实政策、提高工程质量、保护合法权益、提升管理水平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比分析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强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用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生产经营技能、退耕补偿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不存在显著的贫困尺度差异;第二,亲戚中是否有乡(村)干部、同村人的退耕效果、退耕风险感知、退耕预期收入等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规范并强化乡(村)干部的引导作用,建立退耕还林的典型经验推介机制,提升退耕农户的林业生产能力与非农就业技能,以切实增强工程区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有效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扶贫减贫效用。  相似文献   

13.
商品检验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世纪初,我国蛋品出口数量迅速增长,由此引发的商品纠纷也愈加频繁,而检验环节几乎缺失。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商品出口检验暂行规则》,次年成立官方机构,开始实施自主检验。其中包括对蛋品建立出口标准,科学严格地执行检验;深入蛋品生产加工环节进行改良指导;主导实施蛋业救济等。这一过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蛋品质量,减少贸易失利因素,而且对新旧变革期的蛋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增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话语权都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战争和检验本身的不足,南京国民政府的检政实践最终未能完全化解蛋业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