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基本宗旨在于倡导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融合共处的状态,提倡全面发展,构建良性循环且持续发展繁荣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一直贯穿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及始终。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青海位居中国西部,地处三江之源,是我国生态生命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提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天津经济》2012,(12):79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们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二、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形态的一种超越,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市民社会与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民社会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生态文明这样的高级文明形态提供了思路。建设生态文明新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的调整,即从构建市民社会入手,构造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方针政策进行了详尽阐述,体现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为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思想,有利于落实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环境保护,目前已经深入到环境与经济融合、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生态文明进步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仍然必要。  相似文献   

8.
杨建新 《发展》2011,(2):96-97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发展成败经验,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性,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9.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正面临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而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抓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必须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本质,高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后工业社会诞生的,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与生态和谐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行为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大环境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农村环境立法的力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强有力的监管与奖惩机制;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一、生态文明与鄱阳湖城市群生态文明关注人与人关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体系。生态城市群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有利于鄱阳湖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基础、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一致以及社会制度改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是摒弃征服自然的理念,走生态文明之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具体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追求目标.现阶段我国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应将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观点运用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重新审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沿着良性的路径演进,而不至于陷入"路径锁定",必然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调适。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关系调适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调适,形成人与自然双向适应机制;人与人的关系调适,促进人与人的平等;人与社会的关系调适,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兴起推动着科技观的理论变革,促使着生态科技观的形成。尽管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对科技的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毋庸置疑的是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生态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速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为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王中辉 《魅力中国》2014,(15):40-41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县城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黄平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提出要举全县之力打造“绿色黄平”。本文以“绿色黄平”打造构想为侧,谈县城生态文明建设要搞好规划和选择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建立健康有  相似文献   

20.
蓝定香 《特区经济》2014,(9):165-168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设立西藏"生态特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藏"生态特区"试验探索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政府补偿、强化社会补偿、争取国际合作补偿、实施生态移民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