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律异相》和《法苑珠林》是六朝到唐初佛教类书的两部代表性作品,他们反映了六朝和唐初两个不同时期的佛教知识发展状况。《经律异相》与《法苑珠林》二书的分类差异展现了佛教知识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步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动态地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历史轨迹,客观上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历史、融合文化差异等特征,具有重要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佛教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佛经翻译活动也随之展开,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开始。这些典籍不仅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广作用,同时佛教典籍的翻译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4.
徐峰 《走向世界》2009,(32):66-69
尼泊尔是位于南亚的一个风景优美的深山小国,地势从北边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到南部台拉河接近海平面70米的平原谷地,急剧递降,这种独特的地质环境造就了尼泊尔多样性的气候和自然美景.这里是古代亚洲的交通要冲,也是商旅和朝圣者往来印度、中国西藏和中国内地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尼泊尔自古以来就能适应甚至容纳远道而来的新民族、新观念和新宗教.现在的尼泊尔拥有30多个民族,各自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他们和平共处,创造出一个融洽和谐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称印度为"身毒"、"天竺",这里还是《西游记》唐僧取经的圣地。那么,印度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感慨:"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很正确,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正确,因为它太复杂了。"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与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接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古代,称印度为"身毒"、"天竺",这里还是《西游记》唐僧取经的圣地。那么,印度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感慨:"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很正确,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正确,因为它太复杂了。"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与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接  相似文献   

7.
程宇航 《老区建设》2012,(19):55-57
一、美丽的"印度神私家花园"印度,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曾经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天竺之国。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天竺之国被描绘为生长着"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的宝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天乐土。长久以来,这个地处我国西南方向的邻国.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让人难窥其真实面目。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除了骑着大象的男人、眉心点着红砂的妇女、到处散步游走的"神牛"(印度视牛为神.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经历了与传统"善恶有报"的观念的对立与冲突,其背后隐藏着佛教与中国既有文化的冲突.在中国世俗道德的巨大压力下,佛教解释与反驳的过程,就是妥协和改变的过程.以因果报应论的修改为开端,佛教开始了逐步中国化的历程从佛教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的变迁可以一窥佛教中国化的思路,以及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露元 《黑河学刊》2013,(8):64-65,84
公元八世纪时,从汉地传入吐蕃的禅宗顿悟派也即是顿门巴,与印度传去的渐门巴在经过三年的辩论挣扎却悄然消失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这其中到底是何缘由让盛行于唐帝国的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顿悟派不能够在吐蕃有一席立足之地?本文分别从顿门巴的源头、吐蕃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各派佛教思想相对比来详细分析顿门巴在吐蕃消失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10.
A布哈河与羌中道"青海道" 古代西域最主要的中外陆路交通,是指从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沿塔里木盆地两缘穿越葱岭,通往中亚、印度、欧洲的传统商旅干线,即所谓"丝绸之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旅道不经河西走廊,而是走西海古羌人居住的中心区域,照样可以抵达新疆以至域外,这就是"羌中道",而所谓"青海道"实际上就是羌中道.元始四年,王莽秉政,派中郎将平宪等持重金诱骗当时游牧在青海湖地区的卑和羌人献出湖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