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使整个资本市场发展极不平衡。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4月底,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并托管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存量约为1339.18亿元,仅占A股流通市值的0.001667%。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内部集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融资顺序,在美国最近十年,企业从债券市场取得的新资金平均约为从股票市场融资的10倍。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使得企业难以在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关系上,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认为,在企业外源融资中,一般首先选择债券融资方式,股票融资位列其次。因为在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10倍,但在我国国内情况却恰恰相反,2000年股票融资余额达到了企业债券的7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银行信贷和股票市场的发展。那么,怎样完善中国的债券市场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实现直接融资的最主要方式有两种: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文章选择浙江吉利作为例子,联系到债券融资风险,细致剖析企业债券融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风险,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风险的成因,并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一)发行规模偏小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相对于国债、金融债、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跛腿”和“短板”。2005年是近年来企业债券发行量最高的年份,也不过654亿元,平均每年企业债券余额在全部债券余额中的比重仅有3%左右,也就是说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所占比重高达97%,与股票发行额相比,企业债券也存在日益被边缘化的危险。(二)发行品种单一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既有主板、中小板,又有国内板、国外板等,而在企业债券市场,从我国现有的企业债券来看,几乎都是按…  相似文献   

5.
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这三种融资办法中,由于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相对自由,而且购买债券的投资者无权干涉企业经营决策,许多企业非常愿意选择这种筹资办法。而对于广大投资者,债券市场又是一块相对于股票风险较小,相对于银行收益较大的市场,目前恰恰是这一块市场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1988年,美国、日本、西德企业债券分别占GDP的比率为17%、17%、41%,而我国目前不不到3%,且企业债券所筹资金大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和大型项目,一般企业发行债券的很少,在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初具规模,但股权约束机制弱化问题普遍突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适时之举。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受重股票、轻债券的影响,同样作为资本市场一部分的企业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较,发展较为滞后。截止1997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共有745家,股票总市值1...  相似文献   

7.
我国企业债券现状 企业债券是债券发行人为筹措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在我国,1984年企业债券开始出现,到1987年,一些大企业开始发行重点企业债券.发行企业债券,能使企业迅速筹集生产建设资金,调整并改善财务结构,同时较发行股票所需发行费用少,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理想选择方式.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早于股票市场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债券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和庞大的国债市场及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企业债券的规模非常之小(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在股票和国债‘风风火火闯九州’、国际资本市场债券融资方兴未艾的今天,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却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的角落。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及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国债发行余额为1.7万亿元,金融债券余额为1万亿元,而企业债券余额仅为400亿元,相当于占全部债券余额的1%,企业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为0.29%。2001年美国企业债券余额占全部债券余额为30%强.占GDP的比重高达36%。显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十分落后的。这与我国当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  相似文献   

10.
一、证券市场的非均衡发展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其中债券市场主要包括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90年代以后,我国证券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对推动企业融资机制的转换,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证券市场的结构看,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表现为股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