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某大学城征地过程为个案,从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间的三层博弈关系出发,探讨博弈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上级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以及几者能否取得多赢的可能性,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等模型分析我国土地征收的博弈模式,指出了从纳什均衡角度来优化现行征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间在土地征收上的三层博弈关系,探讨土地征收博弈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上级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以及几者能否取得多赢的可能性,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图示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使博弈主体在各自行为上非理性选择.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应该使得地方政府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少;地方政府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大;违法征地引起冲突的惩罚成本于地方政府变大,于农民变少;合法征地因被征地农民抵制引发强制执行的成本于政府变少,于农民变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Rubinstein模型构建了征地谈判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对现实征地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很强"耐心优势"的被征地农民本应在征地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但在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大量采用各种非正式手段削弱了农民的耐心;同时,政府又通过征地程序安排占据了谈判的"先发优势"和"后动优势",由此导致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而地方政府对基本社会准则的藐视以及村委会这一代理人对农民的背叛,则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利益的流失。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天然"不利地位主要源于现行征地程序安排的不公。因此,应把实现程序公平作为未来征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建立一个让农民平等分享城市化和现代化果实的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揭示标准控制、信息公开、事后惩罚等上级政府干预手段对农民—地方政府征地博弈及交易成本的影响,为科学设计征地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博弈实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强势政府模式下,农民违建、政府强征、农民维权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60.8%、42.3%和39.2%,交易成本约相当于土地总价值的15.7%,土地增值收益的17.4%;(2)单一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或内部的地方政府最低补偿报价、单一加大对地方政府强制征地行为的事后惩罚将显著增加征地交易成本;(3)将农民与政府价格谈判空间控制在较小区间可以减少交易成本;(4)要求地方政府事前了解农民补偿意愿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研究结论:从减少征地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出发,不能单方面"声援"农民或对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实施高压;制度设计应着眼于提高征地信息透明化,增进不同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地征用中的利益主体博弈路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地征用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其实质是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过程。征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组织、用地单位和被征地农民。利益行动相关主体利用当前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争相竞逐土地高额利润,从而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多方参与主体反复博弈的局面,结果是村集体组织、用地单位、地方政府容易形成一个共同利益集团,在博弈过程中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征占大量农用地获取利益,使得中央政府调控失灵,而被征地农民只能被动接受集体土地被征占的失地补偿。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用储备中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行为浅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土地征用储备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民是一对重要的博弈主体,其博弈行为主要表现在土地或农地征用时的利益博弈,其博弈根源在于征用制度的缺陷以及政府行为的不规范。文章对此博弈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最终提出完善征地制度,规范政府行为等措施,以确保土地征用储备制度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构建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在征地中的行为选择机制,为征地利益冲突的缓解提供规制策略。研究方法:博弈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理论分析和实证证据表明,提高失地农民维权意识,降低失地农民维权成本,构建合理有效的违法征地行为处罚机制,能有效增加失地农民的征地收益,控制地方政府的违法征地冲动。研究结论:(1)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普及相关征地法律知识,提高失地农民组织化程度,畅通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能降低失地农民的维权成本;(2)完善现有土地督察制度,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惩的一体化惩罚体系,能加强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整体性约束。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战略最终只是国家层次的目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目标的不一致导致粮食安全行动策略的差异,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往往在征地行为中未顾及到粮食安全计划,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的角度构建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征地策略选择概率的限制因素,提出地方政府策略选择区间受机会成本条件约束和替代弹性约束的限制。对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分析,有助于促进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对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监管与约束,协调现阶段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土地征用中的非市场化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购买和供给,控制了农地向非农地转换的通道.在地方政府非市场化行为的决策和农地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农地出现了被过度征用和粗放利用的现象.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非市场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设置土地发展权将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中央政府采取了强化自身权力和农民土地权利的方式制约地方政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农民制约乏力、信息不对称、司法制约不足、人大监督虚化等问题,不能实现对征地权力的有效制约。据此提出保护农民自组织化行为、创新信息渠道、加大立法监督、实施司法审查和构建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社会团体等措施,增加地方政府征地行动成本,削弱其行为动机,实现对征地行为的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转变地方政府角色是征地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由于地方政府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角色缺位、越位与错位同时并存,导致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出现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各个层面诱发了一系列问题。转变地方政府角色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真正回归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在征地行为中,政府公信力是关系到政府形象、权益分配和土地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关键。征地过程中政府屡屡失信,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行为缺少约束以及征地制度固有的缺陷。构建以法律、行政、公益组织和道德为主体的政府公信体系,是有效约束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出发,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征地主体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研究目的:从政府、企业、农村集体及农户等征地主体行为角度,分析中国征地制度运行中各征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政府行使土地征用权的成本和收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户及企业响应的成本和外在成本等.研究方法: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低标准补偿下农户行为给政府、企业、社会带来了较高的外在成本,导致征地效率损失.研究结论: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征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具有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行征地补偿的不完全性和非公平性,加剧了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构建征地市场补偿制度,有利于保护农民权益、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维护社会稳定.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设计成本大于效率 从法律规定和各地实践来看,现行以产值标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度,实际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补偿,属于不完全补偿制度设计,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不能匹配,与被征地因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土地收益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皓 《中国土地》2006,(4):11-13
建立裁决制度的背景及过程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征地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争议也越来越多,其中,部分地方政府不按照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请客、群众买单”,“零地价”招商引资,以及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等现象,更是引发农村集体和农民争议的焦点。如何化解因征地而引发的矛盾,解决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征地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事关经济建设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征地补偿标准争议裁决制度建立之前,绝大多数征地纠纷都是通过信访途径来处理的。据统…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检验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对征地规模的影响,论证其诱发地方政府突击征地的机理。研究方法:基于200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1)刚性调整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在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前大规模征收土地,从而维持自身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体系的运行;(2)为防范风险的演化和失控,中央政府会默许、甚至支持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3)作为被征收土地的主要构成,农用地亦是地方政府进行突击征地的主要载体;(4)西部的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烈的突击征地动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研究结论: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诱发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行为,变相损害农民权益,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建设征地中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涛  施国庆 《农村经济》2006,18(2):19-21
在我国建设征地中,地方政府、土地开发企业、失地农民及所属集体利益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导致征地过程中利益冲突加剧。在当前建设征地过程中,利益分配与保障机制的残缺是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促进征地中相关利益关系的协调,政府应从制度和政策上加以保证和引导,以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地方政府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创新主体。对地方政府在制度变革中的行为分析表明 ,地方政府具有及时发现制度创新需求、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制度变革成本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在今后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中 ,完善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将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分配博弈失衡是征地冲突的根源。地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征地权力滥用、村集体组织违规执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机制虚置,以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基于此,建议从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平衡利益主体博弈力量格局以及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收益和生活保障等三个方面优化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地征收利益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征地制度的相关研究对征地决定过程本身的关注不足。对S省C市和Y市征地实践的跟踪调查表明,当前征地决策中存在具体征地事由不公开、公益要求泛化等实体困境和过程参与有限、事后救济无力等程序困境。地方政府允许农地直接入市、强化农民和集体征地话语权等改革探索也因为缺乏持续动力和周边配套而成效不彰。未来应当对征地决策制度改革进行顶层和系统设计。实体上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并通过公正补偿增加征地决策的正当性;程序上更加充分的保障被征地农民和集体组织的参与权,同时畅通事后权利救济渠道;配套上通过允许农地直接入市、改良财税体制等改革着力解决当前扭曲土地征收决策的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