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千文 《当代经济》2006,(17):98-99
"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又称“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形成一股潮流与趋势,从物质层面、体制层面、价值层面全方位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该文对学术界近年来关于循环经济内涵及其模式进行综述,并对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我国生态工业如何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持环境容量重新调整经济运行方式,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型的经济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简称3R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减量化原则又是重中之重。文章突破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献中提到的对减量化原则的一般表述,从减量化的最适量和最适速度两个方面对减量化原则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思 《当代经济》2006,(3):32-33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何谓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学",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化为"资源--产品--再资源化"的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按"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操作原则(3R原则)进行;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陈晨 《经贸实践》2005,(7):11-11
循环经济需要遵循“3R原则”。所谓“3R原则”,是指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资源化原则(Resource)。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赋予产业结构优化新的内涵,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原有产业经济理论中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要素需要进行新的分析和修正。其中需求因素应充分考虑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并按照“再使用”原则提倡理性需求;供给因素应考虑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并按照“减量化”原则提出理性消费;科学技术因素中,应按照“再循环”原则,发展有助于保护环境和增强环境对经济承载能力的技术,促进产业结构顺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吴爱福 《发展研究》2006,(12):128-129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年来,三钢积极探索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资源的发展路予,通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之“3R原则”,通过建立五大体系加以贯彻实施,逐步形成了“发展中循环,循环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天人合一”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阐述循环经济的内涵实质、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指出如何使循环经济从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理论转向再思考(Rethink)、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生产(Regerater)、再修复(Repair)的6R原则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齐美东 《经济咨询》2007,(4):41-44,17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即“3R”原则),主要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缓解资源压力、防治污染,而且可通过延长产业链及发展环保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并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这里就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的原理是什么?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环行经济。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是“减量、再用、循环”(即3R),其中减量是在输入端采用的方法,旨在减少投入;再用是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目的是提高利用效率;循环则是输出端采用的方法,通过把废物再循环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的发展呼唤绿色核算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经济视角》2005,(8):15-15
循环经济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新规范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是一种经济理念。它既不等同于清洁生产,也不完全等于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新规范体现在5R原则上,即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循环经济是指产品消费之后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3R"原则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3R"是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强调要在物质流动的全过程中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郊区垃圾产生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必须使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城郊生活垃圾领域得到充分运用。通过贯彻减物质化第一位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使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走上循环经济的高端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林业经济发展重点方向是建立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林业发展的优势,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在林业生产中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动反馈式流程,以实现“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标,积极推进林业循环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理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资源不断枯竭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原则。循环经济的理念基于自然生态法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普遍联系、和谐共处的基本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影响经济继续增长的重大因素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是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模式,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最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针对“火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