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王莹 《时代经贸》2006,(6):52-54
2005年12月2日的《京华时报》刊登了这样一则简短的消息:“近日,一种叫‘掉渣’的烧饼风靡北京,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品尝,这是一种新式烧饼,外形酷似‘比萨’……据介绍这种被誉为‘中国式比萨’的烧饼即将成为又一风靡全国的特色小吃。”这则报道折射了当时掉渣烧饼风靡全国各大城市的现象,“20分钟+2元=1个烧饼”的模式引来的是无数挂牌烧饼店门庭若市的场景,“土家掉渣烧饼”、“武大郎烧饼店”等连锁烧饼店一时问在京城大地竞相开放,风风火火地掀起了又一轮连锁狂潮。  相似文献   

2.
世界大城市首脑谈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上,市长们对如何解决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各抒己见,他们的介绍与论点很有参考价值。 他们讲话的共同点是对城市的作用和城市规划的高度重视。东京都副知事青山修说:“我们已提出了从东京开始改变的誓言。”这句话非常突出了一个国家的首都的规划与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及其对全国的影响力。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说:“进行正确的有效的社会规划,是战胜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负面的因素的必由之路。”巴黎市在解决发展的主要平衡问题时,首先是进行规划:采取措施保护建筑遗产以及保持住宅…  相似文献   

3.
从上海看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他们纷纷预言并论述该区未来的空间形态。从60年代J.Gottrnan的城市连绵带(megalopolis)、C.A.Doxiadis的“城市洲”(Eperopolls)和“普世城”(Ecumenopolis)的设想。到1996年北京大城市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现在两车一次的长江三角洲会议等等,都十分重视该区的发展。事实上,学者们的预言正不断成为现实,上海大城市地区正在浮现。随着各地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上海大城市地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区域空间秩序发生新的变化,亟需建立新的综合管理形式,促进城市在竞争与合作前提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侯箴  覃刚毅 《经济论坛》2001,(16):13-14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进程中,大城市凭借其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了优先发展。我国政府虽然制订并实施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迅速增长的城市规模,给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也给其持续发展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恶化、城市交通紧张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我…  相似文献   

5.
八面来风     
印度一位医生最近创下了一个奇迹:把“笑”当药卖。不明真相的外国游客如果早晨来到孟买的大小公园或者印度其他大城市转悠的话,他们肯定会看到一幕幕令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景:男女老少站成一圈,一遍又一遍的哈哈大笑!知情的印度人会告诉你:“这是卡塔里严的‘欢笑诊所’的医生在带着大家进行晨练。”孟买外科医生马丹·卡塔里亚一手创立了“欢笑诊所”,专治心情压抑等心理疾病。目前他在印度已经开设了150家“欢笑诊所”,并且在美国、法国和德国开设了“欢笑俱乐部”。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在卡塔里亚“欢笑俱乐部”里学到各…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些市长在国际场合上不会说话?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最近举行的“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上屡屡发生的真事。“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9月26日和27日在江苏南通市举行,来自25个国家近60个城市的  相似文献   

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检验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关系,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128个县级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大城市地理距离、行政边界、产业结构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大城市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核心城市抑制了周边小城市经济增长,存在集聚阴影和“环京津贫困带”;小城市之间也存在经济增长负面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明显不足,区内城市间发展差距大。最后,从破除行政区经济束缚、强化中心城市辐射溢出效应、科学界定各级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可是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问题往往被忽视。大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着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的竞争关系,这种客观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这种差距过大并成为一种趋势,将对大城市的整体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本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和客观认识大城市内部区域差距,在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及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推进市管县的小城镇建设、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当加大市级财力集中程度、增强落后地区自身发展动力以及建立区域差距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逐步缩小大城市内部区域差距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可是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问题往往被忽视。大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着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的竞争关系,这种客观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这种差距过大并成为一种趋势,将对大城市的整体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本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和  相似文献   

9.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首都旅游理论界最近就北京市与邻近省、市的旅游协作计划,提出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逐步向四周省、市开发的“圈层战略”与“大三环”设想。即以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风景名胜作为‘一环’;以毗邻地区的清东西陵、承德避暑山庄、山海关、北戴河和盘山作为‘二环’;以渤海湾的青岛、  相似文献   

11.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中国及各省市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不同省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不尽相同,中国的一些区域核心城市则提出了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本文以中国大型城市为例,在城市经济发展框架中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全球化之间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提出了“新型世界城镇”概念,认为全球化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全球城市目标导向的大城市新型世界城镇建设需要全球视野与国际水准.并探讨了当前中国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增强“四个意识”城市的意识环境和城市人的意识层次,是决定城市建设实体形态和内在功能的重要因素。对邯郸市来说,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一是“大城市”意识。我市是全国19个“较大的市”之一,其实力和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我国2004年制造业企业普查数据,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得益于何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和城市人口规模效应后,小型企业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行业内集聚经济),在超大和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跨行业集聚经济);中型企业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但只在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大型企业即使在特大和超大城市中也很少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  相似文献   

14.
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45,自引:1,他引:145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①但中国的大城市真的太多了吗?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0%,远低于世界水平,②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总共有7300万非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数的6%(1996年数,见国家统计局1998、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1997,后者以下简称城调队)。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收益、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较大的外部扩…  相似文献   

15.
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效应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综合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高度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文章分别从城市规模效应、城市空间结构测度与效应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效应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未来研究中亟需将城市规模效应与空间结构效应结合起来,构建城市综合效率提升导向下城市规模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加强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探究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扩大超大城市适度规模区间,提升超大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广大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逐步开展。特别是“六五”以来,我国城市的各项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蓬勃发展,全面改革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向城市规划提出新的任务和课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六五”期间,在加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的同时,我国许多城市、县城及建制镇进行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据统计,至1985年底,全国324个城市中,已有319个市编制完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规模的扩大,大城市的发展已面临用地、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道路的大量修建、房地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为契机,近年来这些城市普遍出现了向郊区拓展的离散倾向.联系到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郊区化浪潮,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应对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化问题有一个充分的理性化认识,及早做好准备,避免出现“先发展,再治理”的被动局面,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渗透着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又为世界各国及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何在世界大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寻求未来城市发展的具体定位至关重要.本文从文化全球化的视角出发,依托北京提出的“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建设方略,明确建设世界城市文化的目标,讨论建设世界级文化中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益——对我国现行城市建设方针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建设的既定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然而,很少有人对它的科学性提对质疑。本文从效益最大原则出发分析了既定方针的缺陷,提出了对原方针进行重大修改的意见,即,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和尽量减少“城市病”为前提,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各类城市;根据大中城市发展中分工协作的需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和小集镇。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日本的数十位经济学者对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考察后指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大城市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劳动力的充足性和产业集聚效应等要素优势决定了工业尤其是汽车业的大城市指向。在“2006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权威人士透露,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增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以形成若干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在都市圈经济不断带动工业发展的今天,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