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都是比较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5亿,并且还在呈增长趋势,云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700多万,相当于全省农业劳动力的37%左右。可见,在云南,必须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 相似文献
2.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发现转移的结果是引起了城市失业率的提高,说明目前向城市转移这一途径的潜力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姚武群发展中国家目前都面临着人口流动问题,企盼能从发展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能否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必然会伴随着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能否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 ,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以发展经济学中人口流动模型为研究基础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一、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中 ,关于城乡人口流动 (rural -urbanmigration)或劳动力转移 (labortransfer)的讨论颇多 ,…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 ,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转移的进程考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两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 ,每年除在外务工外 ,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在1978— 2 0 0 0年转移的 1 3亿多农村剩余劳力中 ,通过政府、职业介绍所、亲朋好友等有序转移的约为2 …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主要分布在农村,属于低收入阶层。促使农业中隐蔽失业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注入工业,将大大降低工业化的发展成本,成为资本积累和工业扩张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5亿之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绝对量却因农村总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居高不下。虽然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村地区巨大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并且将长期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中…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外流动有其特定的历史经济原因,其中有他们所处的农村特定环境的推力,也有外界环境的拉力。同时,在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中,也存在诸如像城乡人员流转制度、社会歧视等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或使得流转成本过高。 相似文献
8.
新疆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农业经济问题》2003,24(5):73-76
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总量、质量、就业现状及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的分析,剖析了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低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中国上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文章从工业化的途径、知识经济与技术进步等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深层原因,并且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的障碍及其排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之间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和优化配置过程,它有利于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大多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很少关注城市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问题,实际上,只有城乡劳动力实现无障碍的双向流动,才能确保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互动的视角,综合分析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所遇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排除对策。 相似文献
11.
雷武科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4(1):104-110
“三农”问题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前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在新世纪的前20年,在惠及千百万广大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如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城市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走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是一种最佳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全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总体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动态地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比目前学术界的测算更加庞大,转移任务十分艰巨。现实的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虽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受阻,但将来仍然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而第三产业和大中城市在短期内难以奏效。开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改变挖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新型农村工业化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孙习稳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3,16(2):8-10,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重点分析了其制约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加速小城镇建设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业开发 ,适度向大城市和境外转移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出发,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的类型、原因,并从农民自身、企业、政府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以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作为分析手段,从影响农民进城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真正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