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种业保险是保险助力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仍处在起步阶段。论文从种业保险发展的难题入手,结合种业生产特征解析种业保险"系统性风险高、专业定损难、风险承担对象双重性、全产业风险复杂性、财政补贴积极性差"五大难题。针对以上难题,论文从产品优化方面提出"区域制种,全国使用""一个保险单位两个保障主体"等解决思路,从政策支持方面提出"构建种险仲裁系统""调整地方财政补贴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产业,日益受到国家重视。种子生产比一般农业生产面临更高风险,急需种业保险提供保障。论文从制种保险和种业其他环节的保险两个维度分别梳理了我国种业保险发展现状,认为种业保险在服务粮食安全战略中存在产品结构难以满足需求、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制度仍需优化、投保组织形式有待改进及大灾分散机制亟需健全等制约因素。基于此,论文提出构建适需产品结构、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优化财政补贴机制、探索投保组织方式和健全大灾分散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海南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而成为优良种子的“摇篮”.但在制种过程中,自然灾害容易造成较大的减产风险,海南保险业适时推出了制种水稻保险试点,在制种保险推广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在对海南制种水稻保险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制种水稻保险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推动海南制种水稻保险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制种水稻保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国内外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情况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农牧区缺乏担保抵押物,风险分担机制运行落实不够完善,担保机构业务发展受到较多限制,农牧业保险发展滞后等,建议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风险分担机制绩效,支持担保行业稳健发展,大力发展农牧业保险。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非常低。本文以渭南市农业保险开办情况为案例,通过农业保险的供需矛盾分析,揭示出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号文件要求: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7.
方华  龙文军  李冉 《保险研究》2012,(12):38-42
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因素。基于对湖南省耒阳市杂交水稻制种情况的调研,研究发现制种企业承担了大部分制种风险,制种农户也承担了一部分制种风险。应将制种保险纳入国家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中,探索建立"保险公司+制种企业"的制种保险运作模式,建立多方协调的制种保险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业风险具有系统性特征,大灾风险是农业保险与生俱来的风险。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即解决农业保险人赔不起、保证农业保险可持续经营的机制,是农业保险制度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我国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原因、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设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公司层面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存在不足、地方政府层面的分担机制复杂多样不完善、中央政府层面的分担机制如何建立尚无明确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公司层面的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再保险体系和分保机制及建立财政支持的国家大灾风险基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是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一种必需的制度安排,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安全,需要建立资本金及时补充制度,推行农村金融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发展农业保险,设立财政支农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制度,从而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日农业保险体系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西南金融》2013,(2):44-48
日本农业保险在分担灾害风险、提高农户御灾力和稳定农村社会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中日农业保险运营体系、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统计与补偿制度、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五个方面的比较,提出日本经验可供中国借鉴的六个建议,即赋予农业合作保险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实施有条件的强制保险、建立巨灾分担机制、优化保费补贴政策、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和农业保险产品向“菜单式”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额保险是一种在成本、期限、承保范围和供应机制方面适用于中低收入市场的风险分担性产品。发展小额保险,对于扶助低收入和弱势群体,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整体风险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小额保险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农村小额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保险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营造小额保险发展良好环境,不断创新小额保险发展模式,实现小额保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我国遭受了数次地震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关于巨灾风险分担的讨论也不断增加。本文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借助完全保险假说及其计量工具,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年至2011年之间9次调研的数据对完全保险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地震风险分担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结果拒绝了完全保险假说,当前国内社会保障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保险市场还不完善,居民风险分担能力比较弱,但地震区域的家庭风险分担能力则相对较强,其原因是享受到了政府援助带来的正面效应。因此,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构建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应当充分考虑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同时避免“挤出效应”与“干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居民风险分担能力是衡量一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居民发生风险事故后,个人支出比率远高于国际推荐标准,说明风险分担能力较弱。依据2000至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本文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398个观测样本,基于部分保险假说测算了居民风险分担能力。结果表明,34%永久收入冲击与44%暂时性收入冲击得到了风险分担。因此,应当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升我国居民的风险分担能力。  相似文献   

14.
灾害频发呼唤农业巨灾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国能建立起农业巨灾保险体系,便可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共同承担巨灾风险,形成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背景下,一些省份逐步建立起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市、江苏省和安徽省,对其已建立起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了总结,按照这些省市风险分担模式,分别测算出政府和保险机构各需承担的赔付责任,并将三种模式代入到三省市种植业保险当中进行对比,最后总结了三种模式的特征及使用条件,提出了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洋种子"纷纷抢占我国种业市场,威胁我国粮食产业安全,应及早建立国家种业保护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国内种业核心领域的保护,支持国内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确保牢牢控制图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优势和缺陷分析,从合理确定财政补贴保费的农业保险险种范围、合理确定保费补贴比例和补贴对象、对保险企业配套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构建广西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有效分担机制等角度,提出了改进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改革。充分考虑农业的特性.农业保险不能采取简单地与其他保险相同的方式,应当建立多层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与风险防范机制。农业保险发展的症结在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扶持之间的矛盾,纯粹由商业保险公司办衣业保险,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聂峰 《时代金融》2009,(8X):21-23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与国际上大灾风险主要通过保险机制来分担化解的做法不同,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救助工作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援助和生产自救进行,有关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保险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必需改革目前的保险体制,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救助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新途径,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险机制参与国家治理疫苗损害风险,具有理赔方面的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能够完善社会风险分担机制。在运用多元化救济方式应对预防接种损害风险时,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这是域外的经验做法。目前,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疫苗相关保险制度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疫苗致害的风险来源、救济目标定位和疫苗种类等因素会影响保险机制参与我国疫苗接种损害治理的具体方式。为落实《疫苗管理法》的规定,疫苗相关保险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