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本文通过与WTO的反倾销协议及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的反倾销法相比较来分析我国反倾销的立法现状,包括倾销的确定、损害的确定、反倾销调查及反倾销措施等方面,并就完善我国法律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周冰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132-133
欧盟是我国双边贸易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欧之间的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我国目前是世界上遭到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而其欧盟是对中国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地区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中欧之间的反倾销制度进行比较,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提供建议。文章将结合经济学与法学的知识探讨中欧反倾销法差异问题,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法的完善和我国企业的应对上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欧盟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欧盟对中国输欧产品频繁使用反倾销等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有关出口企业要充分利用欧盟反倾销的独特之处,争取相关的进口商、消费者等利益集团的支持,在反倾销应诉中赢得有利地位。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加拿大190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倾销法。随着各国关税的普遍降低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这一合法而又隐蔽的保护工具成为各田保护国内产业的惯用手段,全球反倾销案件逐年增多。 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糖精纳提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各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以来,许多来自中国的产品被欧盟反倾销法判为倾销。即使这些中国企业对欧盟市场索取的出口价高于国内市场价。但在欧盟反倾销法下,他们不仅被判倾销,而且经常被施加高额的反倾销税。本文试图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不合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肖艳 《企业技术开发》2005,24(12):108-109
文章指出,欧盟对华反倾销歧视政策虽然有所松动,但中国的企业仍然很难得到市场经济地位或个案待遇的承认,因此通过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后得出结论:欧盟反倾销法是其灵活性与消极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1前言1996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连续10年成为国际反倾销头号目标。欧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但中国同时也是欧盟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对象。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欧盟反倾销法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规则。这一规则的适用,使中国企业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修正案》生效。但(中国WTO报告:2003)指出,该修正案的实施表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不能从该修正案中获益。迄今为止,因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用本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确定倾销幅度的案例十分有限。因此,对欧盟反倾销法的非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谋求对应之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余馨 《财会通讯》2008,(8):112-113
在国际贸易中,美欧不完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的反倾销法将我国视为“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的反倾销法仍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其理由之一就是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较大。我国一些应诉反倾销的企业,也屡屡因为我国的成本归集及计算与反倾销调查机构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失败。成本的核定一直是我国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涛 《现代企业》2001,(8):23-2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不断增长,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产品,价格低廉、再加上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贸易保护主要情绪日益高涨,所以我国出口的产品很容易遭受欧盟等国家的反倾销指控,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出口产品遭受欧盟的反倾销指案件累计的80起,从区盟反倾销法及实践可以看出,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将中国看作非市场经济国家,二是对中国一国一税制,而不是个案处理;三是用替代国价格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原则是反倾销避免片面保护国内产业而损害国家整体利益的安全阀。将公共利益原则纳入反倾销立法是现代反倾销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欧盟与加拿大的公共利益原则较为完善和发达,同WTO的相关规定一起体现了国际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反倾销立法虽已确立了公共利益原则,但仍存有缺陷。因此,应借鉴国际反倾销立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0.
欧盟反倾销法适用于整个欧盟地区,在实体和程序上都有其特别规定。随着欧盟的扩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欧盟对华的反倾销措施将会加强。中国企业应及早寻找相应的法律对策2006年10月4日,欧盟通过了对中国产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同年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欧盟  相似文献   

11.
目前,美国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也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要国家,近年来对华反倾销频率逐渐加快。美国反倾销法与实践是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不仅直接影响了国际反倾销法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各国国内反倾销法的制定与修改也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同时,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做法往往为其他国家所效仿,其示范效应日益扩大。因此,研究美国的反倾销政策和对华反倾销状况,建立美国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外国反倾销调查,我国涉案企业金额已高达160多亿美元,如何应对反倾销起诉,已成了众多对外贸易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全法学者学生联合会”专门对欧盟的主要反倾销法“384/96规则”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归纳出了被诉企业依法可以享有的10项主要权利:1.申报权是指被诉者接到调查程序开始的通知后,在通知规定的时间内向欧盟反倾销机构申明各自的身份,以获得参诉资格的权利。2.信息交流权是指在反倾销程序进行过程中,被诉者享有获得申诉者向欧盟反倾销机构提交的除保密信息以外的所有指控其实施倾销行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现代质量》2003,(3):23-24
1999年7月30日,欧盟电子秤产业的主要生产商对中国和韩国进口的电子秤提起反倾销申诉。1999年9月16日,欧委会决定开始反倾销调查。本案中有3家中国应诉企业申请了市场经济地位。1家企业的申请被驳回,原因是向欧委会提交有关信息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规定期限。另2家企业经核查不符合欧盟反倾销法规定的条件,也未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3家企业申请了个案待遇,均获得准许。  本案终裁结果为从涉案国家倾销进口的产品对欧盟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决定征收反倾销税。中国企业获得了个案待遇。倾销裁定  参照国的选择  根据欧盟反倾销条例,在没…  相似文献   

14.
李健  吴宗金 《企业经济》2004,(7):135-136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反倾销诉讼,提高防范能力以及胜诉概率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对国外反倾销法所涉及的财会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和会计核算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财会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产品成本低,竞争力强,很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抵制。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非关税壁垒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在我国中入WTO后依然存在,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反倾销早在我国加入WTO之前,每年就会遭到几十起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定率超过60%,累计损失超过百亿美元。我国产品一旦被裁定倾销,往往被征收100%~300%的反倾销税。欧盟的反倾销法还规定,在对某一倾销产品造成的产业损害进行调查时,要将该项产品的落后或淘汰生产工艺技术视为产业损害因素。此类措施对我国含氟空调机、普通电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频繁遭受反倾销指控。积极应诉反倾销指控的基础工作是会计资料的充分准备工作,而成本核算资料的细致准确与否,是应诉反倾销中会计工作的关键。本文从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角度出发,对反倾销法中要求的成本会计核算和我国的成本会计核算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两者的协调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频繁遭受反倾销指控.积极应诉反倾销指控的基础工作是会计资料的充分准备工作,而成本核算资料的细致准确与否,是应诉反倾销中会计工作的关键.本文从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角度出发,对反倾销法中要求的成本会计核算和我国的成本会计核算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两者的协调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反倾销领域,欧盟是我国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应对和处理好欧盟对华反倾销问题,对中欧关系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国拓展对外贸易及全面应对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面对以欧盟为首的国外对华反倾销战中,我国企业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反倾销中的成本举证是赢得反倾销成功的关键,企业对产品成本的计算直接影响判断被调查产品是否存在着倾销.文章选取反倾销法中正常价值确定这一关键点,研究正常价值确定中的成本费用计算方法,同时比较了国际反倾销会计和我国新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上的差异,指出了应对反倾销在成本方面应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口额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国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立案连年增加,我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如何应对反倾销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要成功应对反倾销,会计必须打"前锋".本文分别从反倾销法、市场经济地位、调查问卷三个方面论述了对会计的要求,从而提出出口企业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方向及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