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颖奇 《中关村》2005,(1):34-35
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子一条街,中关村一直是创业先驱者的战场和舞台。大批科技人员冲破旧体制,走出教学楼,下海到中关村。以柳传志、王选等民营企业家为领军人物的创业者们,一时被誉为知识英雄。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大批怀揣创业梦想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不断向中关村聚集,中关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群体回归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显著特征。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使用知识始终是中关村创业的主流模式,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群体的出现正是中关村精神的演绎。中关村具…  相似文献   

2.
卫汉青 《中关村》2008,(11):9-9
中关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纵然有百种解读,一言以蔽之日:“创新文化引领中关村前进”!我们高兴地向读者报告,在北京市文联、中关村管委会、中共海淀区委和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艺术中关村”博览会即将面世。“艺术中关村”,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艺术地反映中关村开拓创新20年的发展道路,热情地描绘中关村的精神风貌。“艺术中关村”是为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企业与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而打造的一场别开生面、卓尔不群的艺术博览会。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13,(4):16-16
今年“两会”期间,来自中关村的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不论是连任的代表邓中翰、王文京、杨元庆、王小兰、严望佳,还是首次参加“两会”的李彦宏、雷军、秦升益,都精心地准备好一份份与中关村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提案。近年来,“中星微”创始人邓中翰院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疾呼尽快出台《国家自主创新法》。  相似文献   

4.
魏颖  王征 《中关村》2009,(11):58-59
独特的DNA造型,昭示着中关村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发展轨迹,也象征着中关村生生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郑闯琦 《中关村》2005,(1):30-30
中关村二十年的历史贯穿着一条创新的耀眼主线,这就是一种内在于其中的、构成中关村人精神内核的那种观念层面的“突破”和文化层面的创新。为此,我们选择了四位和中关村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化精英,以期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中管窥中关村二十年来的精神嬗变。不管是张朝阳,贺卫方,还是张颐武,胡鞍钢,他们都身处中关村,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争议,在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的同时动摇了人们原有的岩石般凝固的观念,中关村,和我们的时代,也就在这种争议、讨论和反思中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6.
吴炜 《中关村》2011,(1):18-24
中关村石景山园,即将迎来自己的5岁生日。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一员,石景山可谓奇葩异放。  相似文献   

7.
马文良 《中关村》2013,(5):58-63
2013年1月,一则新闻引人瞩目: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中关村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中关村昌平园扩区40平方公里,整个园区达到51.4平方公里。涉及13个镇街29个区块。昌平南部地区整体纳入中关村核心区和北部产业带范围,在中关村“两城两带、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中占据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未来昌平园将担负建设其中“一城一带”的重大任务,即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这意味着,中关村昌平园已经成为中关村第三大园区,肩负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13,(1):16-16
在辞旧迎新之际,温家宝总理视察了中关村,百度的欢声笑语,联想的驻足凝思,他的讲话温文尔雅,像春天般的温暖,“既是带着对大家的想念、对企业的关心,也是寄托着很大的希望,相信中关村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温故知新,25年前温总理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调研,“小荷才露尖尖角”;光阴如梭,25年后中关村已然成为世界瞩目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13,(10):16-16
在兑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2013中关村论坛蕴含新意,“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主题词,“旨在全面提升中关村参与全球科技与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国内外著名专家与学者、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2010,(9):16-27
探寻中国大学的症结与出路 教育是一切文明的基础,而中关村集中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78所高等院校,以中关村为代表的213家科研院所,以及2000多家海归人才组成的高科技公司,可以说中关村是中国人才和教育精英的汇聚之地,是孕育知识经济元素的摇篮。名为《中关村》,身在中关村,我们为此自豪,我们也为此投入精力和持续的关注。比如我们的杂志,  相似文献   

11.
袁华青 《中关村》2004,(1):65-65
如何用高科技引领郊区传统农业、提高郊区农村城市化水平,已经不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需要一种战略思路。这正是“两村牵手”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园区带动郊区,中关村带动农村”是一种形象的比拟,更体现出中关村智囊们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2008,(10):80-81
作为中关村民营企业的代表,亚都的兴旺和衰落都有其典型性。  相似文献   

13.
张颐武 《中关村》2006,(5):107-108
这里记下的是一些中国的创新者的足迹。他们都属于中关村,属于这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新的中心,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中关村二十多年的发展正是和这些人的努力分不开的,虽然历史有自己的命运,但如果历史里没有“人”的光彩,就会黯淡许多。正是这些人丰富了也充实了中关村,而中关村和这些人物一道,成了中国发展的最灿烂、最迷人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从来没有像今年春天这样,“中国创造”和“自主创新”的春雷,在中关村、在中国的大地上隆隆回响。“中国创造”和“自主创新”的呼声最先在中关村发出。去年初,在中关村园区工作会议上,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领导提出“中国创造”应该成为中关村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去年3月号《中关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中关村电脑节跨入了第七个年头,在中关村人的眼中,电脑节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一点一点成熟,中关村人的心中难免会滋生出一种“‘中’家有女初长成”的喜悦和骄傲之情。而这个凝聚着中关村人之心血、浓缩着中关村科技之精华的“宠儿”,从诞生到其行走的每一步都牵引着世人的目光,也见证着中关村进步的一点一滴。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2009,(8):40-41
求伯君、雷军、朱崇君、吴晓军,也许您并不熟悉他们的名字,或者只听说过一两个,但是提到金山、WPS、CCED、CCDOS、,网络时代的人们应该都不陌生吧。以上“四君”是中关村第二代企业家的代表,曾在90年代的商战中一展身手;是IT界的风云人物,在中国信息科技发展的长河里有他们值得纪念的名字。时过境迁,如今中关村的第三代早已红透互联网的天空,第四代也正在悄然无声的孕育之中。那些曾经奋斗在这里的身影多半已经各奔东西。  相似文献   

17.
何文竹  任涛 《中关村》2010,(5):74-77
中关村作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以盛产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企业家著称,如陈春先、柳传志、段永基、王选、俞敏洪、李彦宏、邓中翰等,这是中关村精神薪火传递的火种。如何将这种中关村精神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人才,无疑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04,(3):72-72
日前,中关村唯一的国家级商务建筑——中国电子大厦在中关村广场所有项目中最早进入了内装阶段。中关村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基地,国内外电子、IT和相关企业均把中关村视为开拓、占领中国电子信息市场的核心阵地。不过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行业特色鲜明、品牌企业汇聚的世界级商圈里,一直没有一个像CBD“国贸”那样的领袖型核心建筑。因此,北京市在“十五”规划中,将中关村广场规划作为“科技兴市”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决策使中关村从此有了“心脏”。  相似文献   

19.
马文良 《中关村》2013,(8):94-97
于滨成长在中关村,奉献在中关村,他要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铸造"可信中国梦",强区强国,共建可信的、有爱的和谐中国。于滨是一个热情的人,讲话前先微笑,喜欢认真倾听。这位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中关村软件行业党委书记,算得上是老中关村人,他于1991年下海成立了北京微宏科技有限公司,成为  相似文献   

20.
江川 《中关村》2014,(1):69-69
中关村的创新文化越来越受世人关注。2013年以来,有多家海外媒体报道了中关村。《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美国真正应该害怕的是中国大量年轻人的创新创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分析称,“世界上有很多城市试图复制硅谷,迄今为止,只有一座城市可以和硅谷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