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改革十多年以来,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1985年开始了粮食流通体制的调整与改革,目前我国粮食流通采取下面三种方式,即定购统销、议购议销与市场购销。 如何管理好市场购销这部分粮食流通呢?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除了集市贸易外,我国主要采取了粮食批发市场这种管理形式。粮食批发市场就是粮食批发商之间及粮食批  相似文献   

2.
15年前,捷克斯洛伐克每年要进口粮食150至200万吨,年人均进口粮食合100余公斤。1973年,捷制定了粮食自给的奋斗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到1984年时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1988年捷粮食总产量达到1182.2万吨,人均占有粮食约800公斤,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省粮食生产处于徘徊波动的局面,但粮食消费量却增长较快,使粮食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拟对我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剖析,研究探讨.一、历史回顾与现状剖析(一)从生产方面看:我省粮食生产经历了波动增长,超常规增长和停滞与徘徊三个阶段.1、波动性增长阶段(1949—1978).由于受社会经济、宏观政策、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国至1978年的29年间我省粮食生产呈现波动性增长.1953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1959年至1962年在900至1000万吨内徘徊,以后各年有增有减,至1973年踏上2000万吨台阶,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00.65万吨,比1949年增长2.2倍,粮食累计增加1652.15万吨,年均增加57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14公斤,比1949年增加201公斤.这阶段粮食总量虽有所增加,但粮食压力未能得到根本缓解,粮食短缺与基本自给现象相互交替.2、超常规逐年增长阶段(1979—198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给粮食生产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促使粮食生产潜能快速释放.1983年粮食总产突破3000万吨,1984 年又攀上增长曲线的顶峰,达到3353.6万吨,比1978年增长39.7%,六年里累计增产952.95万吨,年?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来的粮食生产"七连增"使我国粮食供给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粮食生产预计实现"八连增",进一步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实现全年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稳定整体物价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在粮食生产受到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粮食需求持续刚性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1949—1995年共47年粮食生产的动态分析,并与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黄土高原周边地区的粮食生产进行了比较,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有了新的认识,并计算出不同区域的粮食生产潜势与粮田现实生产力。根据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四条建议,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指导区域国土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刊文摘     
《经济研究》1982年第11期发表了张桐的《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一文,就如何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发表了看法。文章指出,198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只有652斤,比世界平均水平(841斤)少五分之一。建国以来,我国曾经是粮食出口国,1961年开始净进口,近几年平均每年进口170多亿斤。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为了加强粮食质量检测。保证粮食质量安全,从1985年起,在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粮油质量检测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质量检测网络体系。20多年来,这些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在开展粮食质量、卫生检测,保证粮食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促使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特别是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1984年粮食总产量为8146亿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1985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比1984年减产了500多亿斤,以后几年,粮食生产出现徘徊。粮食生产和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特别是粮食,是掣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的两次波动,都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4─1988年。1984年,粮食产量登了8000亿斤的新台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但是,后来由于放松了粮食生产,致使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停滞徘徊,到1988年便发生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通货膨胀,通涨率达18%。 第二次是1990─1994年。1988年后接受教训、中央狠抓农业,1990年粮食生产一举登上了9000亿斤的台阶,再加上其他措施,市场物价趋于平稳。但是,由于再次放松了农业,致使粮食产量一直在9000亿斤左右徘徊。到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4%。由此可见,加强农业基础,保障粮食供给,对反通货膨胀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对经济体制的转轨有着重大的影响。粮食供给增长,会推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相反,粮食供给紧缺,会阻滞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延续。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开始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由粮食增产而推动的一种历史性进步。然而,一旦粮食供给出现严更短缺,旧体制又可能回潮。1995年下半年,有的地方恢复了按粮证或粮票供应粮食的老办法,就是由粮食供给紧缺而?  相似文献   

10.
<正> 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在农村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粮食问题出现了新的转机。从1979年至1984年粮食持续6年增产,年均递增率达4.9%。粮食生产的瞩目成就给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发展农村的大好形势,把卓有成效的农村改革推向新的阶段,从1985年开始,把延续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收购制度的这一历史性改革,摒弃了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在粮食生产中导入了市场机制,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观念。然而,改革是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难免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深化粮食收购制度的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粮关系的区域差异和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粮食需求供给指数构建人粮关系分级评价标准,从全国、分省尺度定量评价了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演变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对主产区近年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层面上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趋于改善,目前人粮关系处于低水平的紧平衡状态;②省域层面上1980-2005年,粮食盈余省份增多,粮食亏缺省份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但粮食主产区供应能力尚不稳定;③近15年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增产起决定作用,播丽减少对粮食增产的压力较大,提高主产区粮食供给要在稳定播面的基础上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发现1958年两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导致了粮食主产区的饥荒:工业"大跃进"和粮食"包干制".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包干制诱导粮食主产区在正常年份通过高征购发展本地工业,当面临1959年和1960年粮食连续减产时,这些地区遭受饥荒的冲击也越大.本文利用历史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工业化进程越快的地区的粮食销售也越多,对本地粮食的征购也越彻底,进而死亡率也越高,并且这些效应在饥荒年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粮食生产对具有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是头等大事。本文论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严重波动性,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较差而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的必然性,重点研究了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的操作框架,即确定警情,寻找警兆,预报警度,并对1993与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初步预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河北泊头国家粮食储备库近几年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享誉全省粮食系统,在沧州粮食战线更是一枝独秀,1988年以来,不仅摘掉了亏损的帽子,而且累计实现利润350.7万元,1993年创造了该行业少有的年人均利税1.5万元的好成绩。在当前粮食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这里何以能如此?粮库主任赵振栋一语道破个中奥  相似文献   

15.
(一) 当前,粮食经济工作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有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流通方式与之相适应。所谓新的形势,主要指的是:第一,粮食生产有了巨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6095亿斤,增加到1984年的8142亿斤,短短六年增加2049亿斤,增长33.6%,年均增长5.6%。六年增产的粮食,相当于1950年至1978年29年增产量的52.2%。1984年全国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已达800斤,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当前和今后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粮食生产持续、  相似文献   

16.
许春燕  贾楠 《技术经济》2001,20(6):11-13
一、吉林省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分析吉林省在 1993年以前粮食总量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平衡率一般在 80 %以上 ,而 1993年以后却变为明显的供大于求 ,有些年份平衡率甚至不及 6 0 %。产生这种变化有很多原因。前些年吉林省的粮食调运主要由国家负责 ,基本上属于统购统销 ,所以平衡率较高。但近年来 ,粮食的生产与销售转由地方负责 ,加之粮食市场影响 ,所以出现省外销售难等问题。同时这些年粮食生产又连获丰收加重了销售的困难 ,加上市场开拓不足 ,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使粮食库存量连年增加。保持粮食总量平衡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自1992年粮食销售价格放开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粮食购销体制和购销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粮食统计管理体系和统计制度的调整力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到位,粮食统计工作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难以适应粮食流通体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欧美发达国家是怎样稳定粮食生产的冯茂林二次大战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欧美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已达到29400万公顷,比1950年增长了45%.占世界粮食播种面积的36%;粮食出口量达到17695万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年来,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粮食生产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出现了阶段性、低水平的过剩,我省的粮食出现了大量的积压。目前粮食滞销压库已达2000多万吨,其中:玉米库存已达  相似文献   

20.
一、河北省粮食生产供求现状及在全国的位次从1993年开始,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民种粮积极性迅速高涨,河北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大大改善了粮食供给状况,全省粮食供求平衡有余,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充裕。粮食供求关系由满足生存需要的温饱阶段过渡到满足营养需要的小康阶段,人民生活需求由追求数量消费上升为更加注重食物品质,同时也促使粮食生产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适应市场需求。2001年河北省粮食可供量为4862.5万吨,粮食消费量是2756万吨,供给量是消费量的1.76倍,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同时,河北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位次也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