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驾游风行的今天,我们希望旅游者留下的"足迹"越小越好。本文介绍低碳、碳足迹与旅游业碳足迹相关概念,探讨到景区旅游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计算交通出行减排潜力测算的方法,提出建立低碳旅游理念,改善自驾旅游用车环境,提高汽车运行效率,交通出行减排对策,提高景区森林固碳水平,减少碳足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碳足迹理论为基础,对青海省旅游业2010—2019年的碳足迹和碳承载力进行科学计量和动态比较。结果表明:①青海旅游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均有提升,碳承载力始终高于碳足迹;旅游人均碳足迹增加,2015年后相对稳定至103 kg/人左右;②青海旅游人均碳承载力由稳定波动转变为持续下落,旅游人均净碳足迹逐年上升至-172.1 kg/人。因此,旅游业对青海省以草地资源为典型代表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也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可能的资金保证。青海省应提高旅游业的碳排放效率,将粗放式的旅游开发转向精细化运营,深入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垦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类作物的碳源/汇变化特征,明确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旨在为促进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2—2019年黑龙江垦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农业投入等数据,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分析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 1992—2019年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均表现为增加趋势,但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两者比例为22.8∶1,且碳足迹占同时期种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较低(在4.0%~5.0%),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较强。(2)农田灌溉和氮肥施用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占比分别为38.0%和34.4%。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在145.2~401.9 kg/hm2,高于全省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稻、玉米、豆类、小麦四大类作物贡献了垦区94.9%的碳吸收量。(3)在空间上,黑龙江垦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均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和东北部的宝泉岭分...  相似文献   

4.
改进的区域旅游业碳足迹测度模型及张家界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成分法和生命周期法结合运用,建立起区域旅游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测算模型,将区域旅游业的碳足迹分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碳足迹,旅游消费过程中的旅游交通碳足迹、旅游餐饮碳足迹、旅游购物碳足迹、旅游住宿碳足迹、旅游游览碳足迹、旅游娱乐碳足迹,旅游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旅游用水碳足迹和旅游固体废弃物碳足迹,并对张家界旅游业碳足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张家界的旅游业属于低碳旅游业。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者视角,将森林旅游和低碳理念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森林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异,探讨了森林旅游者的的低碳行为实现方式,建议:森林旅游者能培育低碳旅游理念、转变旅游消费观念,积极践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学习计算碳排放并积极做好"碳补偿",以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暖,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基于碳足迹测算和生态足迹测算两种方法的生态效率评估模型,以张家界为实例,分别测算2012年张家界旅游活动各环节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具有高效性,旅游收入与生态环境负荷没有线性关系。基于碳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益主要是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旅游活动尤其是交通、住宿环节的碳排放。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除了节能减排外,提高生物性生产土地的生产力尤其是耕地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为探索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经济活动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成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阐述碳足迹概念和构建碳足迹模型,计算分析了2000~2009年广西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并在分析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适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积极发展服务业等广西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文章运用基于逻辑因果链的弹性脱钩模型测算2001-2013年新疆碳排放强度,并分析决定因素。宏观来看,新疆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水平;微观来看,节能因子和金融发展因子是影响新疆碳排放强度的决定性因素,且长期来看减排因子应对降低碳排放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新疆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依靠"一带一路"建设,引进先进技术,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加强市场化资源配置,发展碳金融;统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优化能耗结构。  相似文献   

9.
丽江市旅游产业游客碳足迹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旅游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但目前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不是很高,对低碳旅游的态度与行为偏差较大。为了探寻低碳旅游这一种新的绿色旅游模式,这里以丽江市旅游产业为依托,通过交通、住宿、饮食、游览、娱乐五个方面对游客在旅游中所留下的碳足迹进行分析,找出丽江发展低碳旅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低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运用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统计数据和IPCC相关实验数据,采用分层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五个层级对农业系统碳足迹进行量化,深度分析农业碳排放的数量和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按照国际惯例IPCC核算的农业碳排放只占总碳足迹的43.55%,隐含在农用能源和农业工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被忽视或被低估,这将严重影响农业系统减排和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2)从农业碳足迹结构来看,农业种植、养殖活动本身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占比重不大;农用能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工业投入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农业废弃物最终处置是农业源温室气体最重要的三大类来源;其中以化肥(氮肥)生产、运输、施用过程中引致的碳排放在整个农业系统碳排放中所占比重最大;(3)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具有积极的减排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方法 文章基于1997—2020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农业数据等,对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碳吸收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做了分类测算。结果 (1)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均成增长趋势,与1997年相比,碳排放增加了3.46万t,涨幅高达86.86%,碳排放强度涨幅为91.18%,主要碳源是农业化肥施用和农膜使用;(2)碳吸收增加了50.30万t,涨幅为27.31%,碳吸收强度涨幅为30.78%,蔬菜、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碳吸收贡献比最大;由于碳吸收远大于碳排放,碳汇值均为正值,与1997年相比涨幅为26%,碳汇强度涨幅为29.50%;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比1997年相比均为增加态势,碳足迹增加0.11万hm2,涨幅为42.31%,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加了0.011hm2/hm2,涨幅为45.45%,但24年间净碳足迹值均为负值。结论 近24年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处于碳生态盈余状况。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以来,伴随着社会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旅游兴疆战略的大力推进,新疆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旅游经济全面领跑宏观经济增速,成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调研梳理了当前新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提出了促进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文化,具有成为我国甚至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潜力,然而旅游业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文就新疆发展国际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终使新疆旅游业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得到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环渤海经济区三省两市省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构建四大产业空间,建立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实现对四大空间碳足迹的测算,并进一步选取研究主要年份截面数据基于GIS技术研究不同产业空间单位面积碳足迹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冰雪旅游业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雪旅游是冬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冰雪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如何尽快将冰雪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新疆发展冰雪旅游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对新疆发展冰雪旅游的外在机会、威胁和内在的优势、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新疆冰雪旅游应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节点带动网络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节会"品牌化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等五大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作为国家战略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高质量发展中。因此,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并采取有效行动减少碳排放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本文基于碳足迹理论,对大学生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调研,核算并分析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碳足迹,并基于河南大学实际情况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4—2020年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数据,综合运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等模型评价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深度融合情况。研究表明: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且要素水平和绩效水平曲线具有“剪刀差”的特征,表现出文化产业收益转化能力的提高;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十三五”期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且要素水平与绩效水平的差异较小;整体上,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波动较小,且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从初始的旅游滞后,逐渐转变到文化产业滞后的状态;新疆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应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以市场化和数字技术为手段,持续推动新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由于自然要素组合的特殊性,与传统内陆农区相比,滩涂围垦区农业生产特点鲜明。摸清该区大田作物碳足迹,可减少区域碳排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方法]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结合IPCC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大田作物碳足迹评估模型,估算滨海滩涂垦区大田作物温室气体排量。[结果](1)滨海滩涂地区大田作物的碳足迹(以CO_2当量)总体在0.63~0.769kg/kg范围内,不同作物的碳足迹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769±0.224kg/kg、水稻0.739±0.241kg/kg、小麦0.636±0.183kg/kg和大麦0.630±0.184kg/kg;(2)氮肥生产和施用环节对该区碳足迹贡献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6.46%~37.12%和29.06%~51.94%。该地碳足迹数值和结构上呈显著地域化特点,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氮肥施用贡献度大,水田灌溉贡献度大。[结论]降低该地区碳足迹,重点关注施氮和水稻灌溉工程两个方面。采用降低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等措施,可达到降低碳足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海南岛热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厘清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海南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基于1999—2018年海南岛县域尺度的农田生产投入及作物产量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利用ArcGIS 10.4、SPSS 21.0等平台,探讨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增长,年均增幅1.15%,其中,土壤呼吸占碳排放量比例最高,为52.52%;碳吸收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拐点发生在2013年,作物结构调整是碳吸收总量下降主要原因;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总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94%,2016年农田系统碳平衡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从空间上看,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总量都呈四周沿海地区高,中部内陆地区低的分布格局;但单位面积碳足迹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 研究期间海南岛各县市的农田系统碳足迹呈持续增长趋势,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持续减弱,并在2016年由碳汇转变为碳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强田间管理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格局和建设低碳城市,本文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足迹压力指数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南宁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碳排放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探究其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地类转向多种地类的特征。(2)时间上,南宁市碳源、碳汇和碳排放量均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碳排放风险、碳足迹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宁市碳排放量点密度主要集中在市区部分,而周边五县较为稀疏。碳风险压力与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类似,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的年份,各类型土地与其碳排放量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不同,其中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其他地类平均关联度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