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诸多重要变革,居住在中国南方的“水上人家”——疍民家庭也深受影响。文章以广西崇左龙州县疍民为研究个案,以家庭结构及分家情况为研究点,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中的口述史材料梳理呈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期龙州疍民的家庭结构,并对疍民的家庭结构历史与现状做对比研究,分析疍民家庭结构变迁的脉络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7,(14):61-63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独特的民俗文化不仅能让游客意犹未尽流连忘返,也成为旅游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楼观台地处陕西汉中平原和秦岭北麓交汇处,特殊的地域文化和楼观民俗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楼观台民俗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特征,并提出了民俗文化村浓缩再现,传统文化复古体验,节日庆典动静结合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现存三个民间书会,河南独有两个,即马街书会和杜寨书会,已进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北方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民间文化奇观。书会的悠久历史、活态及原生态民俗和商业模式,使其有着很强的经济与产业开发价值,但遗产保护与政府监管在产业开发中同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一些边远地区的民俗文化产生了破坏.为了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必须要积极行动起来,找到民俗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方案,进而帮助边远地区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文以桂北地区的民俗舞蹈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为重点进行探究,在服务设计的大背景下,结合桂北历史文化特点,找出适合桂北地区民俗舞蹈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广西三江程阳景区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当地妇女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目前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民俗群体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着民俗传统,作为整体的民俗文化仍在绵延流传,但是由于民俗事象本身的变迁规律以及社会变迁的因素,其传承面临着断代的问题。地方政府应本着对文化、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增强居民的族群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对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邯郸市的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本研究分析了邯郸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旅游开发不能忽略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基础上,就邯郸市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研究成果对于邯郸市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饮食民俗的产业化不仅是出于文化资源整合与挖掘的考量,也是改善群众饮食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区域性的饮食民俗文化产业化,还可以促进旅游商贸业的发展和地方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地方优良乡风民俗的沿续与发展.区域性的饮食民俗文化产业可以采取基地化战略,再加上示范村、示范街、示范酒店等点面结合网状布局的模式,进行区域性饮食文化产业扩展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8.
孙凤丹 《民营科技》2014,(12):283-283
以长春净月潭民俗主题度假村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长春市文化内涵和民俗民风,提出长春净月潭民俗主题度假村景观设计主要从关东民俗、萨满文化、少数民族风情三个方面来塑造。在设计中强化地域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将娱乐休闲与传统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是值得深讨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宋彦玲 《活力》2012,(16):119-119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同时采取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手段,并加大科研和教育的投入。民俗文化产业的主要对策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现代经营体系的建立、文化创新机制的完善。民俗文化产业现代商业运营模式主要包括连锁经营、专业市场、网络商业运营和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四种形式。以上三个方面共同组成民俗文化产业现代运营体系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1.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活力的重要因素,民俗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热潮。延安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本文针对延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的发展对策,为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的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志民 《价值工程》2012,(27):293-295
养生旅游是一种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养生旅游的兴起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文章分析了镇江养生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开发原则,提出了以醋文化养生游、乡村体验养生游、园林保健养生游、中医药养生游和宗教文化养生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晓华 《价值工程》2014,(11):206-208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活力的重要因素,民俗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热潮。本文通过对延安民俗旅游资源全面的考察,着重探讨了延安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方法,以期为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的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城市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城市文化生产的速度逐渐加快,规模日渐扩大.在文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其性质也从开始的教育、保存等功能向以旅游为主的商业功能发展.在城市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广州文化生产的旅游开展初显成效,但旅游功能仍严重不足.通过访谈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并借助城市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广州文化生产的现状和广州文化生产的目的、特点及其缺乏旅游功能的原因,并根据国外现代城市文化生产已有的成功经验,从政府、规划部门与文化生产的管理者三个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石婷婷 《价值工程》2012,31(26):59-61
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程是一项以展示盛唐文化、盛世文化、和谐文化、生态景观为特色,集文化、旅游、商贸、休闲服务为一体的文物保护示范园区和民生工程。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出发点就是要保护遗址、传承文明。本文即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进行深入了解,在保护遗址的同时,扩大它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就要对它进行深度开发,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旅游审视:文化赋能、品牌塑造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向往与日俱增,实现旅游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急需突破的产业升级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观为视角,探索了新时代旅游产业利用文化资源禀赋塑造品牌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机制。根据企业管理人员、导游、讲解员、民宿业主以及研究学者的深度访谈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研究发现,文化赋能和供给侧模式能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的品牌塑造,并通过品牌塑造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需求侧为导向的文化赋能更具效能,而以供给侧为导向的品牌塑造则更易形成。因此,新时代的旅游产业需要合理应用供给侧与需求侧路径,引导文化赋能与品牌塑造过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文化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核心,发展文化旅游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虽然海南拥有丰富而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海南旅游文化品位并不高。本文分析了海南文化旅游的资源类型、海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最后提出了海南文化旅游的开发思路与构想。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朱新雨  刘会丽 《价值工程》2010,29(18):137-137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使得岭南建筑和园林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同时岭南建筑也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吸收改进中。充满强劲的生命力。在建筑形式,材料,构造和装饰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着重从岭南民居的布局、空间、和建构三个方面浅析岭南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钦州市旅游文化建设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士伦 《价值工程》2010,29(23):242-244
钦州旅游业跨越发展必然要加强旅游文化建设,通过分析钦州旅游文化资源、钦州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钦州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促进钦州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