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丹 《经济》2013,(8):168
自从写了"酒文化",已经遭到多人质疑:不喝酒的小女子,岂能写出酒的真风貌?刚开始提笔那阵子,我还真有点惴惴不安,怕门外汉露怯,但是写着写着,我倒来了底气。我写得不是酒后感,我写得是观后感——旁观酒,旁观酒场,旁观喝酒的人,由远及近,竟也经常能感受到几分酒意,时而沉醉,时而清醒,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喝点小酒     
自从写了"酒文化",已经遭到多人质疑:不喝酒的小女子,岂能写出酒的真风貌?刚开始提笔那阵子,我还真有点惴惴不安,怕门外汉露怯,但是写着写着,我倒来了底气.我写得不是酒后感,我写得是观后感——旁观酒,旁观酒场,旁观喝酒的人,由远及近,竟也经常能感受到几分酒意,时而沉醉,时而清醒,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经济》2014,(9)
正见惯了亲朋好友们拼酒,以及他们的酒后百态,我就觉得姥爷是喝酒人中的异类,他是我见过喝酒最节制的一个人。他每天喝两顿酒,中午晚上各一两,而且不挑下酒菜,简单安静。喝了酒之后也没有任何的失态,最重要的是,不论喜怒哀乐,他都不会通过酒来调节情绪,他的胃像是个量杯,不差分毫。我对人生的启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姥爷一边喝酒,一边和我讲的只言片语。父系亲属都是久居关外的满族人,性格豪爽,行为方式不计后果,喝了酒更是风景无边。姥爷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后都对他们很不屑,甚至不爱来往。有一次饭桌上我问姥爷:"你不是也挺爱喝酒的吗,为啥瞧不上我四大爷?"他说:"喝酒没毛病啊,人无疵不可与之交,  相似文献   

4.
金丹 《经济月刊》2014,(9):182-182
见惯了亲朋好友们拼酒,以及他们的酒后百态,我就觉得姥爷是喝酒人中的异类,他是我见过喝酒最节制的一个人。他每天喝两顿酒,中午晚上各一两,而且不挑下酒菜,简单安静。喝了酒之后也没有任何的失态,最重要的是,不论喜怒哀乐,他都不会通过酒来调节情绪,他的胃像是个量杯,不差分毫。我对人生的启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姥爷一边喝酒,一边和我讲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5.
2006年3月24日的《重庆晨报》刊出一则消息:重庆某歌城的业务经理因过度饮酒导致酒精中毒而身亡。该报道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国人在社会经济交往中为何如此滥酒不已。饮酒,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做生意要滥酒,人际交流要饮酒,喝酒成了人们交往中,特别是政治经济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这一现象可能只在国人这里才可见到。朋友说在美国做百万元的生意通常只需要喝杯咖啡就能成事,而在我们这里必须要喝许多次酒。事实上,喝了酒还不一定成事呢!当然,饮酒的民族并非我中华一国,俄罗斯人也善饮酒,但他们与吾等不同的是,俄罗斯人喝酒多半是自斟自饮,或三朋好友聚会畅饮,图个痛快,并非做生意一定要喝酒才成!但是,我们放眼看去,注意到海外也有做生意要喝酒的。除了台湾地区、香港特区,还有东南亚诸国,谈交易必喝酒,经常还是喝高度烈酒。  相似文献   

6.
冯仑 《资本市场》2014,(6):13-13
<正>房地产企业、市场和政府这三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就像要喝酒的人、市场和管喝酒秩序的人。现在政府明白了,不让喝酒不行。不让喝酒,大家谁也不舒服。最后把酒瓶子砸了,也就是把市场关了,谁也得不到好处。第一,企业就像要喝酒的人,他要追求不断的兴奋度,要追求他的快乐,要追求甚至是非兴奋的高潮,他的本能就是这样。从小就听有人说喝酒好,喝了舒服,实际上一点也不舒服,但他还要追求这种氛围。第二,酒店就是市场。酒店放了各种各样的酒,有各种招牌,各种幌子,还有各种漂亮的服务员劝酒,各种推销的促销人员摆了很多酒,这叫  相似文献   

7.
金丹 《经济》2013,(9):184
这酒文化写着写着我才发现,原来我不是不喝酒,仔细回想,喝得还不少呢,而且每次印象都很深刻。当年工作很忙,但意气风发,干劲十足,有天晚上忙完公事,叫上两个大姐,去单位边上的新疆馆子吃饭,大盘鸡、羊肉串的点上一堆,来几瓶啤酒,推杯换盏。她们知道我酒量不济,只分给了我一瓶,结果这一瓶就给我喝High了。吃  相似文献   

8.
回乡散记     
徐萍 《环境经济》2007,(11):64-65
去年约定,八月再回家乡,聚会、喝酒、谈天、爬山、行走、歌唱。蔓延的草原像一个梦,经常带我走回那美好七月的记忆深处......这些仍然叫做青年的男生女生,喝起酒来豪气干云,面对岁月流逝惆怅不已。我虽不会喝酒,却也跟着醺然陶醉了。  相似文献   

9.
金丹 《经济》2014,(8):135-135
正小表弟要去女友家,是第一次见面,他说女友的爸爸爱喝酒,他要送两瓶高级酒表达一下诚意。我说别去买了,我有几瓶,你来挑挑吧,他乐颠颠地来了,很高兴地说:"省钱,省事,省心思,解决大问题了。"看着满足的小表弟,我不禁想起了我爸和我姥爷之间关于酒的故事。我是姥爷带大的,我在姥爷的柜子里认识了八大名酒,以及当时排在第二梯队的杜康、竹叶青、尖庄之类的高档酒。这些酒都是我爸送来的,其实我爸也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的排队在世界上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等车的时候排队,买东西的时候排队,甚至喝酒的时候也得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来日本之前,我就听说日本人的这一嗜好。记得当时,我还有种幸灾乐祸的心理:何必苦等,大不了改天再来。  相似文献   

11.
《时代经贸》2012,(5):55-76
螺蛳转与干进儿旧时的大酒缸店里,喝酒的人常常要一碗酒,到烧饼店买两个干进儿带着,既可当酒菜又能当主食充饥,所以北京人留下一句口头语:干进儿就酒嘎巴脆。干进就是将当天卖不掉的螺蛳转放入将要熄灭的炉内的马道里,经过微火  相似文献   

12.
《时代经贸》2012,(9):55-76
螺蛳转与干进儿 旧时的大酒缸店里,喝酒的人常常要一碗酒,到烧饼店买两个干进儿带着,既可当酒菜又能当主食充饥,所以北京人留下一句口头语:干进儿就酒嘎巴脆。干进就是将当天卖不掉的螺蛳转放入将要熄灭的炉内的马道里,经过微火余热烘烤后,水分完全散失,就成了干进儿。  相似文献   

13.
龚亭亭 《新经济》2007,(2):91-96
人生的下酒菜喝酒有很多种喝法,但是喝酒大抵需要有下酒菜,下酒菜有很多种,我们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喝酒时的任何下酒菜,那下酒菜向来只有自己品尝之后才知道是什么滋味,古人说汉书可以下酒,其实假如把人生看成就是喝酒的话,那么在我们喝这杯人生酒时不但汉书可以下  相似文献   

14.
金丹 《经济月刊》2013,(9):184-184
这酒文化写着写着我才发现,原来我不是不喝酒,仔细回想.喝得还不少呢,而且每次印象都很深刻。当年工作很忙,但意气风发,干劲十足,有天晚上忙完公事,叫上两个大姐,去单位边上的新疆馆子吃饭,大盘鸡、羊肉串的点上一堆,来几瓶啤酒,推杯换盏。她们知道我酒量不济,只分给了我一瓶,结果这一瓶就给我喝High了。吃完饭。我自己骑车回家,两个大姐回去接着加班。结果,我骑车的时候总是找倒车镜,找不到,心里还想,没喝多,你看开车多谨慎,还知道看倒车镜呢。不一会儿,下雨了,雨水让眼睛很模糊,我又想,雨刷怎么坏了,用手抹一把眼睛,暗想,还好能手动。到了天桥下面,看到很多行人避雨,我挺奇怪,这些人怎么都不走呢,我就这么在大雨中兴奋地骑了半个小时的车。回到家。换衣服,洗漱,看书,幸福的睡觉。直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找我的汽车,我才知道前一天晚上是喝多了。  相似文献   

15.
张军红  王曙光 《经济》2012,(11):155
贵州茅台镇赤红门酒类销售公司董事长何晓波的名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重情重义重责任上善若水,大智大业大襟怀厚德载物。以诚待人以信做事"我做的是良心酒,每瓶出厂的酒都要保质保量,让顾客感到物有所值。作为商人我也追求利益,但前提是要保证质量,诚信经营,  相似文献   

16.
我期待此类既标新立异,又给人以创新教益的电视节目常办常新,因为它确实改变了我对80后、90后的诸多看法.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近期播出了一档周末节目《中国青年说》,其中一期播放了三组青年的创业故事,犹如给我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一下子就让我清醒异常.节目结束之后,按时睡觉的规律被打破了,一直到次日凌晨都时而昏沉时而清醒,没有睡踏实.那种假寝的滋味真不好受啊!我只好一次又一次陷入对青年一代理念行为的深层思考.预先说明,此处我均隐掉其真实姓名,只把他们当成当代青年的代表符号.  相似文献   

17.
这酒文化写着写着我才发现,原来我不是不喝酒,仔细回想,喝得还不少呢,而且每次印象都很深刻.当年工作很忙,但意气风发,千劲十足,有天晚上忙完公事,叫上两个大姐,去单位边上的新疆馆子吃饭,大盘鸡、羊肉串的点上一堆,来几瓶啤酒,推杯换盏.她们知道我酒量不济,只分给了我一瓶,结果这一瓶就给我喝High了.吃完饭,我自己骑车回家,两个大姐回去接着加班.结果,我骑车的时候总是找倒车镜,找不到,心里还想,没喝多,你看开车多谨慎,还知道看倒车镜呢.不一会儿,下雨了,雨水让眼睛很模糊,我又想,雨刷怎么坏了,用手抹一把眼睛,暗想,还好能手动.到了天桥下面,看到很多行人避雨,我挺奇怪,这些人怎么都不走呢,我就这么在大雨中兴奋地骑了半个小时的车.回到家,换衣服,洗漱,看书,幸福的睡觉.直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找我的汽车,我才知道前一天晚上是喝多了.  相似文献   

18.
韩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喜欢以喝酒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喝酒也是韩国人重要的交际手段,有关酒的礼数也不在我们中国人之下,甚至韩国人有一个晚上要喝好几顿的习惯,所以喝“高”了也是很多韩国人的“拿手好戏”。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韩国车多,开车的司机也多,所以韩国的司机们也会经常面对喝酒与开车这一尖锐矛盾。但是韩国人在喝酒与开车问题的处理上是不含糊的,守法是他们遵守的基本法则。由于学术工作关系,在1996年至2004年间我曾4次去韩国访问,因此有机会多次目睹韩国人是如何处理喝酒与开车这一矛盾的。  相似文献   

19.
王铮  张朋 《经济月刊》2004,(2):70-71
每年过春节,老家人的习惯是站在自己家门口随手拦住一个挑着酒担的人打上几两酒。但可能到明年过春节的时候,老家再不会碰上挑着酒担子的人,村口的小酒作坊也不会再像记忆中的那么红火了。  相似文献   

20.
金丹 《经济》2012,(10):176
百家讲坛有句广告语,“坛坛是好酒”.而好酒也不甘落后,在这四五十分钟的节目里,反复登场.广告画面唯美,意境悠远.千年文化酿成了一坛坛的老酒.而坛子里飘出来的,是醉人绵长的书香和酒香. 关于酒的起源,实在是说不清楚,版本诸多.各大酒厂,都能把自家酒的来历说得神乎其神.但有一点,在中国,酒和历史的关系密不可分.古往今来,酒时常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传递着喜怒哀乐,承担着恩怨情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