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孟光 《经济纵横》2005,(10):60-60
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对记者是既爱又恨,一方面,希望他们能妙笔生花,把企业的产品如实地介绍给社会公众;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得罪,稍有不慎,一篇文章就足以让公司“出大血”,所以对付记者的方法就是“供着”。收到企业“好处”的记者为其歌功颂德,导致传媒公信力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2.
权力的滋味     
抗战时期,一批美国记者从延安回到重庆,向宋美龄说:延安的感觉特别好,那里人人朝气蓬勃、个个奋勇争先,大家不图私利,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努力奋斗。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地凝视长江几分钟后,回身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见《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  相似文献   

3.
林刚 《资本市场》2002,(5):34-35
<正> 记者:您作为一个风险投资者,如何关注防范在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赛伯乐:首先我要说资本流动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我在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时候。作为投资人最关注和最重要的就是这些被投资企业要降低成本。他们应把办公室设置得最简单,而把全部精力放在赚钱和工作上。当我去我所投资的公司一看到他们的办公室布置得非常漂亮、气派,车场里停着宝马车,我就会感到非常紧张,感觉要出问题了……我在深圳时,就打电话通知撤了一个经理。记者:作为支持企业、产业发展,创业  相似文献   

4.
刘亮 《资本市场》2005,(11):38-41
记者曾多次联系德勤在香港分支机构的新闻发言人陆洁芳女士,希望其能够就近期和德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做出解释。陆女士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已经就个别事件做出解释,对于记者的采访,德勤的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但截至发稿时为止,德勤也没能给记者提供有价值的答复。  相似文献   

5.
闾丘露薇 《商周刊》2012,(26):93-93
中国第一个被称为公民记者的,是一名报道重庆钉子户的网友。记得当时他曾经在网络上募款,希望能够筹措去当地的经费以及电脑设备。这就是公民记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算他们有时间,就算他们不计报酬进行报道,谁来支付报道成本?  相似文献   

6.
吴佳 《商周刊》2011,(3):31-31
微博上的人们已经习惯去质疑权威、质疑官方,他们不是记者,但他们都是媒体,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选取自己宁愿相信的信息发布。  相似文献   

7.
季红 《经济导刊》2002,(11):58-61
沉寂多年的信托业最近突然备受关注,一系列信托产品接踵亮相,立即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热点。有几家财经报刊的记者告诉我,他们的主编已经指令他们转行,从原本火爆的证券业撤退下来,转而去跟踪信托行业。因本人曾长期研究信托行业,也曾发表过一些据说在业内有些影响的论文,于是经常受到媒体记者的干扰,约稿不成就在电话上穷追不舍地问各种问题,看来他们真想长期扎根这个行业了,这倒让我想起几年前媒体对信托业的另一种关注。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春节和往年一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畅谈国事、家事。所不同的是,今年大家更关心的问题是房改、置业,随着福利分房的全面取消,大部分家庭和个人都将房屋作为生活中头等高档消费品。那么,今年的住房消费特点在哪里?老百姓想买什么样的商品房,记者在节日期间采访了不同层次的居地,听听他们的购房意向,对房地产开发商具有参考价值。王先生(67岁,某出版社退休干部,现和儿子、儿媳、孙子住一套三居)我前年死了老伴,别人都劝我再找一个,我也寻思着我现在身体挺好,活上一、二十年没问题,也该有个伴,现在,困扰我的主要同素…  相似文献   

9.
陈树 《经济》2006,(7):12-12,14
我的朋友稻叶,在日本东京一家大报社做记者,最近被他们报社派到中国作了一次为期12天的采访,回东京后给我讲他的访华感受。他说的时候满脸认真,可我却被逗得乐个不停。  相似文献   

10.
刘晓庆号称亿万富婆,那么演艺界中千万富翁1百万富翁、几十万富翁恐怕不会少,他们一年能挣多少?他们纳税吗?他们怎么纳税?大家都比较关心。可当记者就此采访一些大腕儿明星的时候,他们不少还是公认的纳税模范、上上下下口碑很好的演员,却大部分谈税色变,十分为难...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与一位老农聊天,他问我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是几级干部?我说中央电视台是个新闻机构,记者不是领导干部,所以也没有级别。他说,你说得不对,我看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比省长、市长大。回家之后,仔细一琢磨,觉得老农的话还是有些道理。比如,最近,中央电视台先后对一些城市的不良文明现象和突出问题进行了曝光。时隔不久,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看到这些地方很快就“旧貌换新颜”了。人们看这些新闻时,总觉得心里有点苦涩。因为,这些被曝光的地方,都在领导们整日生活的眼皮底下。尤其是《焦点访谈》的记者们,只要认为需要曝光…  相似文献   

12.
孙立波 《经贸实践》2004,(12):28-30
9月12日,是杭州杭海路上的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休息的日子,但不宽的马路边依旧站满了来找工作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也有的蜷在屋檐下面。有些奇怪的是,这些外来务工者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20多岁到40多岁不等。见记者过去,他们纷纷凑上米打听,心急地想找“买家”。“这里没有女的吗,如果是服装厂要人,去不去,”记者问,“要女的啊…”他们一边散开去,  相似文献   

13.
杂志的性格     
稿件是唯一的价值取向 我的员工说很怕我,其实不是怕我,而是怕我催稿.星期一是我们的截稿日,因为每周都要出刊,对记者来讲,压力非常大.我们崇尚自由,但到截稿日一定要交稿,我不催他们,稿子出不来,刊物就没法出版.  相似文献   

14.
姜波 《经济》2005,(4):82-84
我说赛特价格贵,碍你《北京晚报》记者什么事?你要为赛特“正名”可以,何必攻击新闻界的同行呢?我们之间并没有过节儿,甚至从来没见过面。而且弄巧成拙的是,本来你要替赛特大唱高价赞歌,还故意拉上燕莎,貌似公正的样子,何必呢?显然是心虚。专版下面的赛特的通栏广告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了,他们在背后有交易。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商周刊》2013,(10):8-9
我希望社会把我忘记,因为年轻人可能会误解我。他们以为我无所不能真了不起,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觉得不该误导他们,我没有那么高大,也不能窃据功劳。我觉得盖茨和巴菲特也是这样。他们最希望的是回到平凡的自己。  相似文献   

16.
为友谊干杯!     
杜雅婷  齐霖 《新经济》2014,(9):68-69
“好友相聚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短暂,这让我每次想念他们的时候都会觉得有点沮丧。现在通过万能的互联网,利用Facebook、Twitter,我也能时刻联系到我最亲爱的好友们。不过,比起这种隔了一层玻璃似的交流,我更想为他们傲些什么。我想能够在他们感到疲惫沮丧的时候送上安慰,或者仪仅只是因为想念他们。”Beergram的创始人AndreaSanchez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17.
《经济改革》2009,(6):42-42
6月4日晚7时左右,西安火车站广场上,一群整装待发、欲赴上海就业的新华学子引人注目。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他们却带着众人的羡慕起程,不能不引起记者的好奇。  相似文献   

18.
陈铭勋 《发展研究》2008,(3):119-120
记者与泉州市卫生局局长蔡丽静谋面,简叙数语,言如其人。她说,我虽然前后在卫生部门供职十多个春秋,成就平凡,不值一说,但我有一颗朴素的爱乡之心,很想为泉州侨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今天要说的算不了什么经验,只是抛砖引玉,与全省同行共同切磋。记者以特殊的手法发了前言。  相似文献   

19.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抹曙光。古老的中华大地在市场大潮的一波波冲击下。正不断的孕育出一批又一批闯荡市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胆略、炽烈的热情、辉煌的业绩.谱写着一篇篇奔向新世纪的乐章,为昨天的艰辛.今天的成功.明天的辉煌而引吭高歌。 我们追寻着开拓者的足迹,有幸来到了位于上海市蕴藻南路500号的上海申同管道有限公司(原上海铸管厂).公司董事长杜罗逊、总经理王伟明热情地接待了我.顺着他们清晰的思路.记者对上海铸管厂十年间由衰变兴的发展历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  相似文献   

20.
黄纲 《财贸论坛》2001,(3):32-34
老实说,我曾经是个日货的忠诚消费者,我甚至于认为日本人就是比咱智商高,所以他们能开发出方面面,为我们速食一族节省若干时间,所以我们会了卡拉OK,为大小红花少年平添诸多生趣,就连我梦寐以求的宝马香车也是日产的纯白丰田佳美,可近来,一系列的信息令我不寒而栗:日本雪印寻制品被污染,东芝手提电脑要打“补丁”,三菱汽车的杀车管存在重隐患,松下手机大面积返修,日航旅游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甚至令外交部发言人失邦造专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意见,天哪,以精致耐用,制作精良,经济实惠,服务取胜而著称的日本制造成了一个硕大的警示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