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框架下对中国1952—2014年研发(R&D)资本进行科学测算,在此基础上测度了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及隐性变量法进一步分析了考虑研发资本投入的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表明:(1)1952年以来,中国当期新增R&D资产绝对额及相对额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与美国相比,水平仍较低;(2)R&D资本投入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其对经济增长贡献达21.95%;(3)过去中国的R&D资本中硬技术比重较高,规则、标准方面的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即技术进步更多地为体现型技术进步;(4)考虑R&D资本投入后的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经济增长贡献也呈相同趋势,且在近年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世纪之交前后的TFP增长率并不像其他文献所报告的那样接近于零甚至为负值,其原因在于前期的文献采用了不合适的投资流量指标,高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进而低估了TFP增长率.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5.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1979~2010总量和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纯要素生产率法和Solow余值法分别测算了中国总体和省级生产率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率变化趋势出现了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生产率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但资本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主要是由资本投入贡献不同造成的。2000~2010年中国生产率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出现高资本投入、低生产率和高增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以中国工业行业(1993~2006年)为研究对象,在将R&D资本存量分为本国本行业R&D、本国其他行业R&D、外国本行业R&D、外国其他行业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对它们对生产率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行业样本下除了外国其他行业R&D资本对生产率影响不确定外,本国本行业R&D、本国其他行业R&D、外国本行业R&D资本对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在不同时段、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产权结构等约束条件下,虽然一些R&D投入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抑制,但大多数R&D投入仍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不同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利用中部6省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融资模式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融资的比例越高,经济增长效应就越明显;同时,扩大信贷规模、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增加固定资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与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则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以及适时采用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吸收资本存量(K)研究的已有成果,改进了K估算中经济折旧率为常数的假定,采用时变经济折旧率重新估算了1952~2010 年全国的资本存量。我们发现,以本文测算的时变经济折旧代替以往常用的固定折旧率,同时采用永续盘存法的原始公式代替常用的简化公式,有助于提高K估值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估算了宏观资本回报率,与多数文献所认为的宏观资本回报率具有长期下降趋势不同,我们发现1978~2007年中国宏观资本回报率呈长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测度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文章从效率的内涵出发,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率,选取汇率制度弹性作为汇率制度变量,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制度历经几次改革后在长短期内对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浮动汇率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将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78—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进行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1.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外贸依存度和FDI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生产效率提升速度为年均2.07%。2.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生产效率的地带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3.全国TFP年均增长3.44%,TFP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共同推动的,规模效率变化的贡献甚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生产函数与资本折旧率选择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际测算,以全国和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讨论经济发展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弱线性反向、强非线性的变动关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虽能有效缓解区域有效发展不平衡,但这种关系存在一定的阈值效应。第二,二者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和动态演变性:2012年之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具有逐年递减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存在波动增加的趋势;2012年之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趋于平缓,而中、西部地区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而区域间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是引起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资本存量估计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一、导言 目前,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很多,并引起了一些有趣的讨论(参见谢千里等人,1995)。在这一领域里乔根森及其合作者所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代表了目前国际上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其特点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其对应的超越对数指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八大行业门类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资本存量。研究方法:基于SNA2008的GDP核算框架,厘清R&D支出的资本化核算框架;再利用美国BEA方法测算R&D资本存量。研究发现:1990~2015年,中国R&D资本存量不到美国R&D资本存量的1/4;然而,自1994年后,中国R&D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达24.79%,而美国仅为4.86%,中美两国R&D资本存量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制造业R&D资本存量占全国R&D资本存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7.41%增长到2015年的68.08%,这与中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事实相符。研究创新:给出完整的R&D支出资本化核算过程,首次测算中国八大行业门类的R&D资本存量。研究价值:为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行业层面R&D投资和资本存量数据序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运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女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十大分类的中国资本存量重估:1978~2016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测算我国的资本存量。研究方法:根据我国1978~2016年的相关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本文的测算的资本存量要略小于现有文献的结果;我国的资本产出比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研究创新:使用最新统计数据将资本构成进一步细化为十个大类,分别考虑了每类资本的初始资本存量、折旧率、资本形成额和价格指数,计算得到1978~2016年各类资本存量;在应用几何折旧法时,将折旧率拆解为固定折旧率与可变折旧率两部分,其中可变折旧率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研究价值: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更为精细的方法和更贴近现实的假设,应用最新的数据,重新估算中国资本存量,得出的研究结果相比过去的研究更加可靠。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98~2006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评了各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显示一段时间内全国整体研发创新技术效率较低,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地区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且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研发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均有所增长,但增幅减缓;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均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服务企业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的LP方法测算了中国服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将TFP分解考察了中国服务业TFP的增长源泉和市场资源的再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管理、设计和通信等中间投入对服务企业产出的贡献率是最高的;中国服务企业TFP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不同类型企业和行业的TFP水平及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TFP分解后发现,中国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是靠外部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进步同时拉动的;但劳动力资源产生了误置,且国有化程度越高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越差。与制造业企业的比较显示,中国服务企业的规模、TFP水平和增长率普遍偏低;总体上服务企业间的再配置效应优于制造业企业,但再配置效应在各服务行业上表现出更强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利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地区差异性,并采用SFA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正增长,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了震动式的下降趋势。在样本考察期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3%,由技术效率改善(2.1%)和技术进步(0.2%)共同推动,且技术效率改善做出了主要贡献。(2)东北各省的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增长,吉林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双驱动,辽宁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效率改善推动的,而黑龙江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3)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低,改善空间巨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出现正向变动的城市占据样本量的32.4%,还不及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进口贸易、竞争效应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发现进口竞争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国内竞争虽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进口竞争在国内竞争程度较低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升效应较大,说明我国培育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仍然是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