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型区域乡村聚落规模结构及空间分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孝义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聚落人口规模结构及空间分异发生着较为快速的变化。以该市为实证,基于"五普"、"六普"村级人口统计数据,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此做了分析。研究表明:1本区域乡村聚落规模结构以中小等级聚落偏多,规模分异程度较大,且在不断提高;2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与老年人口系数、文盲人口比重、外来人口比重之间呈低度相关关系;3乡村聚落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而聚落斑块、用地面积并未显现出相同的变动趋势;4乡村聚落人口变动表现出较强的地形、交通和中心城区指向,中部资源型边际区聚落人口下降,东部平川区乡村聚落人口增长特征尤为明显,形成全市乡村人口变动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与能源消耗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以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能源消耗量、能源技术进步率、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率为影响因素在对IPAT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2006-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排作用还不能抵消人口与GDP的快速增长的影响,受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比率逐步增加的影响,碳排放量受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影响呈逐年减小趋势,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排作用日趋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规模企业对就业的影响: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美国近二十年来不同雇员规模层次企业的就业量贡献及其变动情况,分析了各层次企业开办、关闭、扩张、收缩产生的就业波动。研究结果表明:(1)雇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占据美国雇员总数的约50%并呈上升趋势,小企业的比例在下降。而且,大企业的就业波动大于小企业;(2)企业扩张和收缩是就业变动的主因,其中企业收缩对就业冲击最大,而企业开办对就业增加的贡献并不明显;(3)20人以下小企业在保持就业稳定方面优于另外两个规模层次。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建立房地产价格波动模型对典型房地产市场1995年~2006年房地产价格异常波动状况进行了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实际利率变动率、人口增长率与均衡因素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成本指数对房地产指数影响相对较弱。从各变量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力度来看,实际利率变化最强、成本指数影响力度最小。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化未能有效带动乡村发展,并造成严重的乡村病问题。现有关于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影响机制的探讨更显匮乏。文章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刻画县域乡村系统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人口发展空间分异不明显,而乡村土地、产业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②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京广铁路沿线周边地区、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③城镇化对乡村土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土地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不显著,乡村人口和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交互作用能够增强对乡村的影响力;④合理的城镇化发展可有效促进乡村人—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提升乡村韧性水平,建设韧性乡村,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工程”四维评估框架构建乡村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障碍度模型对中国乡村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区域异质性,揭示其空间相关性特征,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序变化上,中国乡村综合韧性水平逐年提高,空间差异先减后增;生态韧性是影响区域均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乡村韧性高于中西部;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区域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区域内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乡村韧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空间关联上,中国乡村韧性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全局Moran’s I指数值呈“W”型波动态势;乡村韧性的正向集聚程度增强。在障碍因子上,准则层平均障碍度依次为经济>社会>工程>生态,人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和每千人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是制约乡村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非都市地区,大都市区化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所谓大都市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口在5万以上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与之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郊区所构成的共同体。非都市区就是大都市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比如农村和小城市。但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口的发展出现了异常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这一现象被某些学者称为“逆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吕东辉  张郁  刘岳琪 《经济地理》2022,42(1):160-167
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32个县域单元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及人口集中度指数、经济集中度指数、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指数的测度,揭示乡村收缩背景下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格局。(2)人口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较强,呈现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人口集中度指数南高北低且高值区域逐渐向北扩展。(3)经济集中度分布格局多呈现"双核"模式,且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大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总体来看,近20年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和经济迟滞型的县域类型居多。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旨在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进而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为此,逻辑起点始于准确界定“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科学内涵,阐明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提出的依据及其基本要素,以把握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基本特征;关键环节则是理性剖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模式选择,厘清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理,以归纳总结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有效举措在于贯彻落实“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推进机制,互通互融顶层设计引导机制、乡村主体培育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的市场机制、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空间分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一村一品"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以农业农村部审核认定的1 922个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系统揭示"一村一品"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一村一品"空间分布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北部多南部少、东部多西部少,农业产业村镇最多、林牧渔等产业村镇较少。②"一村一品"呈凝聚型分布态势且空间显著集聚,地理重心具有"Z"字形和"一"字形的迁移轨迹特征。③"一村一品"核密度高值区独立且明显,剩余等级区向外递减,空间格局与全国主体功能区农业战略格局高度吻合。④"一村一品"点系统分形特征显著,结构较为复杂。乡村人口、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水果产量和水产品总产量等为空间分异特征核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是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形势最好的一年,很多经济指标和趋势显示,世界经济已进人一个较长增长期。各国经济普遍好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7年和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2%和4.3%,这是9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在2002年以前,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4.5%。28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8%,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566%。预计这些国家和地区1997年和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0%和29%,其中美国经济出现“三高”、“三低”的良性发展态势。所谓“三高”,一是经济增长率高,美国政府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及重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殿元  文琦  王银  米欢 《经济地理》2019,39(2):161-168,189
村域人口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发生剧烈演化的直接原因,也是乡村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资源流失、主体日渐老弱化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缓解村域人口空心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综合测评法对村域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得出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重构策略。结果表明:①村域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西部扬黄灌区村域人口空心化均值为18.27%,中部干旱山区为21.78%,东部旱作塬区为20.37%,整体呈现西部低、中东部较高的趋势;②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为行政村海拔、贫困发生率、地面坡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影响力q值分别为0.63、0.56、0.39、0.35;③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单个因素的独自作用。文章基于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分别从空间、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究乡村重构策略,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曹美丽 《经济论坛》2012,(11):40-42
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研究内蒙古人口发展规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人口的灰色及Verhulst预测模型,对2006~2010年内蒙古人口总量和城镇人口、乡村人口进行模拟,并预测未来5年的人口总量、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变动趋势,为人口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何金才 《发展研究》2005,(12):37-39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997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市龙文区宣告成立,标志着漳州市委、市政府“市区东移”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此,龙文区开始围绕如何“从农村向城市、从农民向市民”两个转变开展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才都是紧缺的,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分析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劳动力的来源、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以及对中国人口结构和质量变化的考察,在顺应人口流动规律的同时提出扩大乡村智力、人力来源的几点建议:第一,政府要增加对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第二,乡村振兴要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第三,乡村振兴要通过先吸引劳动力回流再带动民间资本注入;第四,多措并举实现“城乡等值”;第五,重视发掘乡村潜在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m'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熵权TOPSIS法从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分析其时态演变规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影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1年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影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为扎实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2002,(4):27-28
<正> 目前正在受到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有望今年实现增长率回升,但许多贫困国家的增长率仍不能满足快速减少贫困的需要。据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的年度报告《全球发展金融》预测,今年发展中国家的产出预期会提高3%,仅略高于2001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将继续高于发达国家,尽管发达国家已出现复苏迹象,但其2002年的增长率预期仅能达到0.8%,与去年基本持平。在东亚地区,2001年以高技术出口国为主增长率锐减,从2000年的7.4%降至4.6%,在采取国内刺激经济计划的国家以及对全球高技术市场回升的预期(美国已出现回升迹象)支撑下,GDP增长据估计会达到5%。在2001年第四季度,高技术东亚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中的韩国和马来西亚以及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的新加坡和台湾)的工业生产明显已  相似文献   

20.
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乡村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综合体现,而乡村创新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文章以20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乡村创新的政策为对象,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文本分析软件和双重三维分析框架等方法总结梳理乡村创新政策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创新”已与“农业”“农村”“乡村”“科技”等关联词汇形成语义网络,且中心性强;(2)基于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的三维度分析显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与服务创新一直是创新政策的重点内容;(3)基于创新主体、创新链、创新政策工具的三维度分析显示乡村创新主体日渐多元,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趋势明显,供给型、导向型、环境型3类政策工具导向效应显著;(4)乡村创新政策演进具有逐步推动、深化拓展以及优化完善的阶段性特征。最后,面向农业强国、乡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提出完善乡村创新政策体系、加强以质量为导向的乡村技术创新、推进以可持续为目标的乡村社会创新、城乡协同构建乡村创新系统等是未来乡村创新发展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