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包含闽东多元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中混合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北山林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田园文化村落景观亚区、闽西土楼文化村落景观亚区5个传统村落景观亚区。最后,依据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分布及其典型特征,提出对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运用的策略,即以景观区域分布为基础,发挥地域特色;以整体性的景观为载体,营造地域氛围;以典型景观特征为优势,塑造地域精品。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在闽南J村"临水夫人信仰"被建构为"文武姑妈信仰"的现象,分析其独特的信仰与仪式背后所存在的建构逻辑,发现在宗族型村落场域中宗族文化与村落性格在建构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建构的具体表现包括村落化后的宗族对原有信仰体系的改造,乃至宗族事项与民间宗教事务的并行不悖。在宏观政治力量的参与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参与之下,J村信徒也或以宗族的形式、或以村落社区的形式为文武姑妈信仰的延续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型构动力。  相似文献   

3.
以泉州市东海新区为例,通过确定规划区主要的景观过程,划分生态功能区域与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建立保障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在宏观尺度上建立洪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并整合这些安全格局以引导和框限城市新区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通过研究提出了以山、海、江、城为地域特色的景观格局,以"三源四廊"为景观结构的生态与景观安全格局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借助经济学洛伦茨曲线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结合分析江汉平原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分布差异与耕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同时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被用于研究影响耕地分布与景观格局差异的影响因子,最后将耕地区位熵与景观指数结合构建平原区耕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结果显示:(1)耕地在研究区域的总体分布非常平均,但水浇地与旱地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57、0.54,说明其分布差距较大,其中主要影响水浇地分布的因子是沟渠密度、水工建筑面积比例。(2)区域内耕地利用景观格局差异性明显,主要影响因子有农村道路建设密度、农业从业人口、农村人均收入、人均GDP等。(3)江汉平原被划分为6个耕地利用区,各分区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5.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风险研究可以为保护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5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根据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构建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均变化显著;景观生态风险随时间变化而升高,沼泽地、水域和耕地这三类主要景观的生态风险变化是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大体符合由中心向四周、由高风险向低风险的环形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延安市2000、2005、2010年的土地覆被数据,借助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统计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定量揭示延安市潜在的景观秩序。结果表明:延安市的景观格局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景观形状指数和聚散性呈持续下降趋势,草地和林地的形状指数值逐年降低,形状结构相对比较规则和简单,景观类型内部连通性较好。耕地的形状特征相对破碎和不规则,耕地斑块数量增加但总面积持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局部景观格局变得更复杂。相对分布均匀的斑块类型、提升较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类型的演替与更新更加明显是延安市景观特征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区域空间人口聚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山地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以巴中市南江县为例,以南江县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哨兵数据和DEM数据等为基础,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南江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景观格局分析法结合缓冲区分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南江县农村居民点在中南部的低山地区分布密集,而北部中山区分布稀疏,且南江县农村居民点从单核式的大集中格局,逐渐转变为多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2)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2016—2022年间,高程、坡度、河流、道路、镇区五个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景观破碎程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河流、道路、镇区三个因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结合地理探测器和景观格局指数,高程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由于城镇化的影响,镇区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而河流的重要性略有降低。并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研究区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为基础,以ArcGIS 9.3为技术平台,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选取表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的11个景观指数指标,应用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了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自然条件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拔和坡度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平均规模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且分布在阳坡上的多于阴坡。②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丘陵区农村居民点面积大、分布密度小,其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由丘陵向低山过渡区由于微地势起伏不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单个居民点规模小,其空间分布集中度较低;低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比较零碎,并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因此,地形地貌是构成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基础框架并制约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景观稳定度及景观异质性等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近7a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生物措施治理等人工干扰下,2003~2010年形成了以林地为主的农林景观格局,景观结构呈异质性演变趋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由受控于少数几个景观类型的影响正在向主导景观类型林地演变,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集中,呈聚集型分布格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物措施等人工干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景观,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等景观设计的3个原则,其次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生态性景观及乡村生产性景观"等,最后提出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做到商民分离等乡村景观规划建议,为乡村景观实际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1:5万土壤类型图为数据基础,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并以GIS技术为分析手段,对鲁西北地区土壤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研究。其中,主要分析了面积特征、形态特征和类型特征等三大类的景观格局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前述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壤资源的分布格局,其结果对农业生产布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整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研究区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缓平坡地上,是主要的农业利用土壤,但因所处的地貌类型和潜水条件,在利用过程中,应灌排配套,防止地下水位升高,导致次生盐渍化,而平均形状指数较大的土壤分布主要受微地貌的影响;(3)研究区土壤资源景观类型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而区域主导土壤类型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该区域的土地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达区道路对两侧农村居民点演变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巩义市G310国道两侧5km缓冲区内农村居民点为对象,研究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点与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变化度均受缓冲道路影响,邻近道路的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原地外延增长为主,远离道路的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分裂增长为主。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5年的锦州市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从景观和斑块类型两个尺度水平上定量分析了辽宁锦州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景观是锦州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林地景观面积比例也较大且斑块数最多。(2)位于渤海辽东湾的区域其景观格局基本呈现出旱地、林地景观类型镶嵌分布的特征,近海位置有水田、沼泽等水域景观。(3)人为破坏干扰了其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影响自我调节能力,以至于没能发挥出其作为沿海城市靠近水源的区域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讨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布局的优劣,对今后规划工作提供依据,以CAD校园平面图和高清遥感影像为基础资料,采用独创性的景观划分法,利用ArcMap获取南北校区校园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并运用各类景观指标,对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校区各景观的破碎度均大于北校,而优势度偏低;就全校范围来看,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最大的分别为生活景观(1.858)、绿地景观(0.97)、娱乐景观(0.617),娱乐景观的均匀度最低,绿地景观的优势度最小;北校区的建筑设施(包括教学、生活、娱乐、附属设施)对景观的支配作用较大,南校区各景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简而言之,全校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合理,功能区划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8、1994、1999、2003和200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特征,并探讨城市化与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年间,福州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为耕地和水域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中,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大最迅速,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的斑块数增加、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趋于离散分布;水体的变化幅度也较大,趋于离散分布;林地的变化幅度最小,没有较大波动;未利用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动态幅度大。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4,2009和2012年4期TM遥感影像,研究近10年来重庆两江新区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探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期间,两江新区呈现出以水田、旱地景观类型为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景观分布集中;研究时段内,该区域水田、旱地面积急剧下降,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快速增加;2城镇村及工矿用单一动态度绝对值最大,2009—2012年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值显著增加,且在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慢速变化型转换为快速变化型;3景观尺度指数在2004年变化趋势均出现转折,在2009—2012年间各景观指数值显著增加,受两江新区快速城市化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且变化速度远超过一般城市化速度;4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以及西北,且都朝东北方向进行延伸;5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以及两江新区实施的优惠经济政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产生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使用土地利用景观图形数据,依据其土地利用的景观特征指数,从斑块尺度、景观尺度上对丹东市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丹东市面积最大的是林地景观、也是分布最广并且连续性最强的一种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65.08%,斑块个数所占比例约为32.89%,平均斑块面积为4.56km2/个,斑块的分离度只是0.03,旱地面积比例也较大,为22.34%,水田、草地、水域、城乡用地比例不相上下,依次为:4.75%、2.00%、2.63%、2.85%。(2)丹东市中部、北部基本都是大片森林覆盖的,山脊则都以旱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滩涂、沼泽地景观相对较少。(3)与周围沿海地区数据比较,丹东市景观斑块类型的平均斑块的面积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正相关,而景观破碎化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基于乡村聚落景观的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GIS10.2软件对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特色旅游名村等147处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生态环境、景观价值、社会效应和开发条件组成评价层,下分16个具体指标,对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计算得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R=0.8125,G>G1,说明其在各地级市的分布呈现集聚且不均衡的特点;特色旅游名村R=1.126,G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养殖池塘与池塘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特征及池塘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为该省优化池塘养殖业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空间位置及面积等数据。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基于6个景观格局指数的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渔业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养殖面积、产量等池塘养殖业典型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对该省池塘养殖业进行研究。[结果](1)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综合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分布不均匀。空间上分布相对集中的3个县域(市辖区)为金湖县、苏州市辖区及连云港市辖区,相对分散的3个县域(市辖区)为如皋市、灌南县与丰县;(2)江苏省池塘养殖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出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中部的洪泽湖、高邮湖流域及南部的太湖流域为该省池塘养殖业的主要产区。[结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自相关的研究方法将数量统计与空间分析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较好地揭示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特征及池塘养殖业的基本特征与地理分布格局,为该省优化池塘养殖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