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猪肉价格变动的时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猪肉价格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并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猪肉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动态效应、时空交互效应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猪肉价格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关联特征,局域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大多数省份具有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特征;(2)本地猪肉价格处于较高水平且相邻省份猪肉价格水平也比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本地猪肉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且相邻省份猪肉价格水平也比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3)猪肉价格的空间分布由明显的纵向分层连片集聚特征向明显的横向分层连片的集聚特征演化,即由"四纵"转化为"四横"的空间分布格局;(4)中国猪肉价格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动态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在控制了时空效应之后,养殖成本是造成猪肉价格波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放大了猪肉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3.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物流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微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阶段,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等级的协调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呈现出东—中—西部水平依次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密度曲线不断向右移动,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波宽增加,波峰降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动态演进过程出现了明显的梯度差异;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集中在“H-H”集聚区和“L-L”集聚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与入境客源国匹配度及演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4):158-165
分析主要旅游城市与入境客源国的匹配度及其时空格局,并识别出入境客源市场的高匹配城市,对促进城市精确展开入境旅游市场营销与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匹配度模型与热图分析法,基于1991—2016年中国60座旅游城市13大客源国过夜游客统计数据,分析二者的匹配度及时空格局。研究发现:(1)主要旅游城市与入境客源国的匹配度整体上呈现"长尾"发展特征,不同旅游城市与入境客源国的匹配程度存在错位与差异。(2)主要旅游城市与客源国匹配度空间格局演变极化态势明显,入境过夜游客市场结构的空间不均衡性加剧。(3)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存在较高匹配度的客源国集中在亚洲地区,与我国中西部城市存在较高匹配度的客源国集中在欧洲与美洲地区。(4)依据旅游城市与客源国的匹配度,识别出了不同入境客源国的高匹配城市。  相似文献   

5.
岳菊  戴湘毅 《经济地理》2024,(1):230-240
文章基于县域尺度,构建区域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互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探究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200个区县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及时空演化特征,识别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和瓶颈。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各区县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的综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县间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文化遗产资源禀赋高评价指数区呈“集聚”扩散态势,旅游发展高评价指数区呈“孤岛”向“集聚”演化格局。(2)两系统的耦合发展呈现阶段性和波动性,耦合度经历了“拮抗—磨合—高水平”到“磨合—高水平”的转变;耦合协调度由“中低耦合协调为主”上升到“中高耦合协调为主”的等级分布,但尚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协调。(3)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高—高”和“低—低”的空间聚类格局,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其中,2010—2015年呈现明显下降态势,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下降,高值区和低值区均减少,出现“大扩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异特征;2015—2019年呈现上升集聚态势,高值区和低值区均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京津冀地区北部区县的“高—高”和太行山山前地带沿线区县的“低...  相似文献   

6.
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FDI)的行业特征、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FDI不断发展,投资行业趋于多元化。(2)投资区位主要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各州,并逐步扩展到中部州,形成多中心共同发展的格局。(3)投资在深化发展,但规模化集聚尚未形成。(4)市场规模、高科技人才、技术条件、科研创新能力、华人人数、通讯设施、集聚效应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对美国各州高新技术产业FDI。集聚效应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公司执照税则表现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利  石彩霞  谢炳庚 《经济地理》2019,39(11):194-202
以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7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空间分布重心、分布密度以及时空关联性等方面探析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空间集聚形态显著,不同时间截点均展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演变特征;③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关系,时空格局冷热点区域以阶梯状排列,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地区推移;④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经济、交通、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格局演化有重要驱动作用,政府政策的影响程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引力模型、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剖析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特征,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耦合协调空间联系格局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整体上,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空间形态由多核心模式转变为组团模式,呈现高集聚特征,但两者发展错位及层级差距现象仍凸显。②空间联系在省级尺度的空间异质性较强,总量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分布趋势;在地市级尺度,网络交织形成"三大组团型"的发展模式,复杂化与协同化趋势明显。③多维邻近效应明显,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的耦合协调在信息通道下更具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基础驱动力(工业基础),核心驱动力(政府驱动、产业驱动、智力驱动),外在驱动力(区位优势、开放优势)等多重因素综合驱动耦合协调及其空间联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驱动机理,并考察分析2005—2020年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首先,理论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且二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包括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以及产业结构。其次,实证研究发现:(1)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经历了“缓慢递减—快速递减”的时序演变进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短期内出现“倒V”型演变特点。(2)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以轻度、中度协调类型为主,大部分地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区存在回落现象,空间上环鄱阳湖城市群以及环长株潭城市群部分地级市整体的耦合协调度高于武汉城市圈,并在研究期间内三大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差距呈逐渐缩小的态势。(3)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而各驱动因素同样对相邻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影响,其间接效应明显。最后,在发挥双向互动作用、打造特色发展路径以及...  相似文献   

10.
赵珍  苏绕绕 《经济地理》2023,(6):220-229
寺院在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明晰宗教场所时空扩展及其驱动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河湟谷地藏传佛教寺院既有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及DEM和气候数据,利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重建本区域宋代以来寺院扩展与演变,分析寺院数据变化与史实。结果表明:(1)寺院分布由多核趋于带状,形成“组团式”分布的扩展结果,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区位—环境选择定向,居于区域中心地特征显著。(2)清代是奠定当今寺院分布格局的主要时期。(3)寺院扩展与政教合一、经济收益、气候变迁、宗教组织体系等多重因素相关联,尤其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主趋势下,诸因素形成寺院扩展的多层级驱动。(4)以寺院扩展为基础的宗教扩散模式属于等级扩散和蔓延扩散,扩散理论需要对以环境变迁为特征的“外部因素”多加关注。此外,扩散本身并不具有同质性,教派、寺院结构及寺院对于经济的追逐也会影响扩散。(5)寺院作为文化遗产,具有使社会—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12.
邱灵 《经济学家》2014,(5):97-104
基于文献检索与分析,从测度辨识、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综合调控和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进展进行述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但城市内部空间的系统研究薄弱,空间演化规律明显、但不同行业特性的过程研究薄弱,企业行为探究加强、但企业调查与数量模型研究薄弱,政府调控作用加强、但因地制宜的调控模式研究薄弱,信息技术影响加强、但传统区位理论和集聚测度模型亟待修正,进而提出"综合测度—格局演变—影响效应—形成机理—调控模式"的未来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2019年松花江流域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与人口集聚系统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系统综合水平指数变化趋势、耦合协调的时空异质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大体平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较为缓慢;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随时间变化呈平稳上升并趋于稳定的态势;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说明松花江流域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人口集聚系统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集聚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由空间杜宾模型以及效应分解可知,投资调整、政府能力会对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提高产生正向作用,城市化水平、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对于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没有起到预期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财经》2016,(7):18-27
在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环京津贫困带呈现双重热点特征,深化研究其经济时空演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环京津贫困带范围基础上,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发现在波动中趋稳,2007年以后呈现出明显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演化为空间同质性发展为主异质性发展为辅的格局。通过对比法和城市引力模型研究该地区与京津冀的时空经济格局演变,发现绝对差距一直增大,相对差异总体在缩小,城市间引力值相对较小且与县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但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最后,从空间经济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云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19年县域粮食产量为研究指标,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方法分析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云南省县域粮食生产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增强,粮食生产重心向滇东北移动;(2)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高产区分布在滇东地区,低产区分布在滇西北地区;(3)粮食生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地区并向滇东北扩散,低-低集聚区分布在滇西北和滇中地区,滇中低-低集聚效应显著增强;(4)滇中、滇东和滇南某些县城粮食生产存在空间离散性;(5)第一产业产值、乡村从业人数、播种面积、土地面积、年均气温的差异是影响云南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的空间扩散运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军 《经济地理》2002,22(5):574-578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空间系统内,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起的空间转移效率的提高改变了原有空间系统的地域劳动分工和生产组合方式,进而导致初始空间系统的扩散规律和扩散结构发生改变。在现代区域经济中,空间经济关联单元之间的生产要素速度加快,“即时生产”方式成为决定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组合的重要因素。同时,空间传递效率也将成为决定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空间扩散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形态的实证描述来阐释经济系统进行空间扩散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计量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云南省1985—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异函数、面板数据空间回归模型,从时空二维角度解析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机理。结果表明:1云南省不同县域间经济空间格局关联性显著为正,出现了发展水平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2云南省县域经济格局呈现典型的空间二元结构,两极分化明显,经济格局变动幅度不大;3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同时受到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异主要体现为东北—西南方向,而西北—东南方向则较为均衡;4从影响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因素看,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支出较显著,其中财政支出影响最为明显。研究最后提出了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结合企业实地访谈,认为省际边缘区双向联系的过渡型区位条件,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传统制造业具有较强的集聚引力。通过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聚过程的分析,发现文化因素、种子企业、主体行为分别主导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萌芽过程、成长过程和扩张过程,提出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动因,是边界效应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条件下,多要素时空耦合和系统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耦合的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典型的平坝传统村落——大仓村,较好保留了传统的空间基质,有助于明晰滇西北地区平坝传统村落的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文章以大仓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选取1976、2000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仓村的景观格局具有“磁性圈网”和“竖向分层”相互融合的结构特征;(2)在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中,自然系统的空间限制和人类系统的择址观念等内生因素奠定了景观格局的基本框架,经济发展的驱动、规划建设等外生变量影响了景观格局的演化方向;(3)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变化—新稳定”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