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创造了脱贫攻坚史上的伟大奇迹.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扶贫工作展开了详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围绕中国共产党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主要内容、核心特色、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等话题产出了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念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同时,目前的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学理研究为顺利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提供学术支援,又要加强机制构建为推进"后贫困时代"的扶贫提供动力源泉.可以料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将在21世纪迎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结对帮扶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创新。后扶贫时代结对帮扶机制完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河南省潢川县为案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县域结对帮扶组织过程,并基于现存问题构建衔接路径。研究发现:脱贫攻坚时期,县域多元主体参与扶贫过程,通过稳定结对、持续帮扶等方式,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但目标考核导向下的个体脱贫成效聚焦,导致政策实施瞄准欠佳,引发扶贫资源配置倾斜及区域发展失衡。结合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特征,提出结对帮扶的“角色转型—信息化改造—体系重构”框架,依托“县—乡—村—组”多维尺度,构建乡村治理精细化目标导向的县域结对帮扶网格化管理体系,助推结对帮扶模式转换与政策衔接,促进后扶贫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并降低贫困脆弱性是保证我国减贫成果可持续的关键。本文使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建村庄层面的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和贫困脆弱性指标,使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影响农村家庭轻度和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重要非经济因素是农民信息获取劣势和受教育程度不足,且深度贫困脆弱性家庭占比居高不下是造成未来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非均衡性,但整体上农村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和轻度贫困脆弱性,而对深度贫困脆弱性的减缓尚需结合其他手段;降低农村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其摆脱多维相对贫困并降低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当代中国正经历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的阶段性转变.相对贫困的动态性、隐蔽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比较研究的视角,阐释相对贫困现象、辨析相对贫困概念、探究相对贫困标准,进而提出"后扶贫时代"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科学设定相对贫困衡量标准的建议、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思路,以期从学理层面建构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乡村振兴初级阶段各区域所面临的贫困威胁和相对应的破解策略.由于衡量指标单一、 福利覆盖缺失、 保障兜底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的存在,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过程中,西、 中、 东部和城乡间将面临返贫风险、 相对贫困、 突发贫困和隐性贫困四类贫困威胁.基于现有减贫经验,得出需要运用阻断返贫路径、 转换防返贫方式、 构建制度化体系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手段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关注西部脱贫地区的相对贫困现象。基于西部重点脱贫县长达十年的追踪调研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从风险视角对西部脱贫县相对贫困治理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风险冲击对农户相对贫困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自然风险、健康风险、教育风险、意外风险对农户相对贫困具有正向影响,人情风险具有负向影响;相对重要性分析发现,健康与人情风险对农户相对贫困影响较大,意外与教育风险次之,自然风险影响较小;老年人口占比是农户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首要影响因素;公共性转移收入、私人性转移收入、打工收入、购买保险、参加培训利于降低风险冲击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借贷的作用则相反;风险冲击通过降低收入或增加支出对相对贫困产生影响。破解西部脱贫地区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多元化的致贫与返贫风险,应健全相对贫困风险治理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优化内生动力培育机制、加快县域产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多维贫困识别方法构建相应指数,提出了在返贫和脱贫不同方向上对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分解的思路。同时,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收入依然是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主要维度,但在改善收入贫困的同时应该防范健康维度返贫的风险。第二,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返贫的影响,脱贫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削弱,因此在注重脱贫的同时,不应忽视返贫的风险。第三,持续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是2012年的恶化状况提示我们对于暂时未能脱贫的人口,还需要采取措施缓解其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1)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完成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文章首先从有利于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四个方面分析了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对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分析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党建扶贫四种方式在提升内生动力方面的有益探索以及农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资源未能有效挖掘盘活、先进生产组织方式尚未形成、农民职业素养普遍偏低、扶贫机制与贫困群众需求错位,进而从深化"三变"改革、培育多层次新型职业农民、选树典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村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贾步云  王中 《经济师》2023,(2):117-119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贫困治理的重心和难点已经由绝对贫困逐渐转变为相对贫困。山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目前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未来一个时期,山西要充分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从精准识别、产业振兴、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持续加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全省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具体建议:一是制定相对贫困治理测算标准,确定相对贫困治理群体范围;二是完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体系,促进相对贫困群体持续增收;三是持续强化扶志扶智双轮驱动,有效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构建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扎实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相似文献   

11.
后扶贫时代防返贫成为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重要方向,有效防返贫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意义。防返贫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防返贫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其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发文量、作者、科研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我国防返贫领域已有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进行分析,从防返贫的概念、逻辑起点、治理方向及措施、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等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如何有效防返贫,推动贫困治理领域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政策性排斥与中国农村长期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已进入扶贫“攻坚”阶段。按照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的长期贫困这一概念(指有些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至少持续5年以上,虽经扶助也难以脱贫)的界定,中国当前农村的贫困基本上属于长期贫困。返贫作为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中非常突出的现实,本文也将其归于长期贫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脱贫者主要是依靠国家扶贫措施而脱贫,返贫者的脱贫时间很短,这一群体的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贫困之中;(2)从返贫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看,返贫者缺乏进一步的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全面小康后云南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4年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效,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消除.2020年全面小康后,云南省即将面临相对贫困的治理问题.文章分析了云南农村相对贫困的总体趋势,通过调研发现治理的四大难点: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差,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能力不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提出治理云南省农村相对贫困的可行路径为:优化产业扶贫的发展路径、强化对"扶智"的重视、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进入后脱贫时代,我国的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相对贫困、农村相对贫困、公共服务相对贫困、经济相对贫困四个方面,其产生的根源均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要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入手构建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机制.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的关键是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消除农村相对贫困要依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通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公共服务相对贫困要求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扣人群间的均等化供给.治理经济相对贫困的重点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除了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外,还要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分配、促进经济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成为我国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选择。共同富裕是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指向,而相对贫困治理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手段。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A-F方法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多维贫困指数维度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生活水平、健康、劳动能力、医疗保险和住房,同时遭受5个以上维度或单一维度贫困的相对贫困家庭数量均较少,超过50%的相对贫困家庭同时遭受至少3个维度贫困;区域分解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严重程度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收入分解结果显示,收入越低的家庭多维贫困发生率越高,遭受的贫困维度越多,贫困程度越深。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相关数据,检验和估计了贫困农民群体的脱贫路径以及相关脱贫路径的性别差异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积累、政治资本的提升、非农就业以及家庭劳动就业状况的改善是贫困农民群体脱贫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而发展农业生产所产生的脱贫效应十分有限;此外,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家庭劳动就业状况的改善所产生的脱贫效应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的消除绝对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取得彪炳史册的成果的同时,扶贫边际效益下降,容易解决的问题大都解决,剩下的多是深度贫困、发展能力弱、自然基础差的硬骨头。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维度进行,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要求我们针对当前存在突出问题做出新判断、新认识,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返贫预防、区域贫困差异、城乡流动问题都将成为未来贫困治理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8.
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我国的贫困表现形式由考虑生存为主的绝对贫困变成了注重发展需要的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工作的对象由绝对贫困群体变为相对贫困群体,两者的改变对日后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贫事业将进入"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基于此,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及参照统计年鉴,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解决相对贫困所面临的部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即确立相对合理的相对贫困标准,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返贫监管和建立持续增收致富机制",扶志扶智"引导激发贫困民众的内生动力,以期对我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但因灾返贫问题仍值得充分重视.由于贫困具有自我强化机制,仅依靠自身较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快速恢复因灾返贫群体的生产能力和生活秩序,帮助其实现跨区域合理流动,而且会强化因灾返贫群体的心理激励,重构因灾返贫群体社会网络.因灾返贫的政府干预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扶贫治理战略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化为治理相对贫困,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治理相对贫困已成为新的工作重点。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治理相对贫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因数字鸿沟会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则会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影响农村创业机会与人力资本水平来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教育投入的增加都可以显著地调节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