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快餐     
“盖茨梦”是不负责任的误导 有人提醒:看到一篇报道《打造中国的“微软”?》如说中国大学校园创业正浓,搞到不少风险投资,比尔·盖茨是学生们崇拜的偶像。《北京晚报》援引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的话说:“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新成份。中国的大学生正在和全球大学一样,把创业融入到校园本身的运转中。”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误导。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这种离谱做法都是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 在美国,正规大学属于非商业和非营利机构,法律规定,非营利机构不允许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行为。教职员工和学生要从商,是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2.
一、投资的机遇与投资环境 前段时间,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趋向低迷,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进入中国的外资已经有明显增长。“9.11”美国遭袭,一度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被国际资本看好的中国,这种“看好度”自然也会大提升。我国刚刚加入WTO,游戏规则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又适时制定了新的外资政策,允许跨国公司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除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须由中方控股外,其它产业都可以允许外商持股超过49%。中国还将允许外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2001年8月,国家外…  相似文献   

3.
在这世纪之交,回顾企业文化的历程和展望其发展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回顾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二战中战败、经济崩溃的弹丸岛国--日本,却在其经济发展速度上超过了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于是,美国许多专家、学者多次到日本考察,探究日本经济产生奇迹之因。原来,是企业文化推动其经济迅速增长。他们从日本企业文化典型经验中总结出了企业文化理论,美国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发源地。有人说,企业文化之“茎”长在日本,其“花”开在美国,其“果”结在未来-- 21世纪,而其“根”却植于中国。日本企业文化与我国优秀的儒、道、兵法等传统文化有着血缘联系,我国的《鞍钢宪法》、“大庆精神”等也为日本企业文化所借鉴。美国《公司文化》一书中提到:“在公司文化中,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围绕着数不尽的、一再重复的一些规矩在旋转,这些规矩没有形成文字,却又为人所共知”。这和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任何一个单位、群体,如施行德政,就会像北极星一样,使全体成员自觉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的含义多么类似。被誉为“ 21世纪管理大典”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相通之处:两者均高扬主...  相似文献   

4.
《企业标准化》2006,(1):8-8
在同一个国家里,大学毕业生分为两种待遇,这多少有些“中国特色”。从一开始新中国有夜大、函授学院这类课程,这种“成人教育”就始终不能与普通高校的教育接轨。究其原因,一位研究成人教育的权威人士认为有两条: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有那么自由的流动;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精英化的教育。前者,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惯性使然;后者,则可以追溯到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后,中国和美网的关系进入了一个不寻常的紧张阶段。许多人提出这两大强国会不会发生冲突,甚至战争这个问题:从中国文化的本质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6.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刘英贤企业文化兴起于美国,而日本企业则是成功的典范。多少年来,欧美的企业一直面临着日本企业的挑战,其卓越成就震惊了美国。日裔美人威廉·大内经过对比研究,于1979年提出了“I理论”,指出:日本的传统文化、风尚和价值观念,对其...  相似文献   

7.
WTO/TBT通报     
《上海标准化》2008,(10):43-46
美国:不允许进口美国的食品标签要求;美国:社会福利部关于“颁布人类消费能量饮料必须遵守的要求”技术法规决议草案;瑞士:关于有机农业和有机农食产品的标签法规(有机农业法规)修订草案;美国:饮料,瓶装水;日本:糙米和精米质量标签标准修订概要.  相似文献   

8.
《东方企业家》2007,(9):10-10
“中国抛美元威胁论”近日震惊美国政经两界,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福克斯电视网采访时,对中国的“两位高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的言论表示:“如果这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他们是鲁莽的”。对中国此举对本国的伤害是否超过美国的提问,布什回答说:“我的确这么认为。”但布什称,他不能肯定这个报道的消息源“来自中国主席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9.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比尔·格罗斯定会将他那犀利的目光投向中国债券市场。从业期间年平均收益率超过9%的骄人业绩,使得这位美国职业投资家获得了“债券之王”的美誉,成为众多债券市场交易员毕生追赶的目标。然而实现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似乎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0.
荣事达集团的“和商”理念使中国传统的经商管理理念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在美国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3M公司的“热情奉献”即协作精神与之结合形成3M公司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新趋势下,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将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1.
李康 《企业天地》2003,(7):42-43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一年多,分步降低关税等多项承诺正在兑现,坚持垄断管理和专卖专营的烟草市场再也不是“一汪静水”,去年烟草特有专卖许可证制度、卷烟进口配额制度等制度性限制措施已经取消,今后还将允许国外大烟草集团在中国建立分销体系,即允许国外大烟草集团在中国发展自己的连锁零售户。这对于品牌力量较弱的中国烟草工商:企业而言无疑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笑话说明了信用消费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位中国人与一位美国人死后在天堂相遇,中国人说:“我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钱,昨天终于买了一套房子,住了一天。”美国人说:“我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昨天终于把买房子的贷款还清了。”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现在已越来越有条件过上美国人那种“借钱享福”的好日子了。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解读精英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精英文化的内涵和中国体育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作为研究的基点,展开两者在文化层面上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体育企业品牌文化与精英文化在文化内涵的层面具备着内在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因此,大胆提出将“品牌”和“精英”的结合,谋求共同发展的学术观点,并希望这种策略、模式能够对中国体育企业品牌化发展起到理论参考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美企业文化的特色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移民之国”,民族文化复杂,历史文化根基较浅。但是,移民文化的“杂交”优势,特别是产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企业文化独特的风格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物流时代》2009,(1):82-82
美国建筑师协会曾发布报告说:“能源消耗和温室效应的最大来源是建筑业,不仅美国这样,全世界亦如此。”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场在仓储建筑领域兴起的“绿色风暴”已经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16.
文化营销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需求是无形的,但这种古无形的需求也要通过有形—一的产品来实现。即特定产品与特定文化需求之间形成了一种联系:“产品——文化需求”联系。在你消费该产品实体的同时,也满足了特定的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譬如,肯德基炸鸡在中国大为走红,平心而论,其口味实属一般,但当人们坐在那简洁明快、异国情调的餐厅时,不仅是品尝实物,同时也是在领略一种美国文化。即在大众心目中存在着“肯德基——美国文化”联系。文化营销策略的核心就是去发现这种联系、利用这种联系、创造这种联系。1.市场调研。文化营销以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为目…  相似文献   

17.
《新远见》2006,(6)
不管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可以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讨价还价”式的讨论;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在8:1的水平,目前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美国的有些人总在谈判时提起“中国威胁论”这个议案,只是想吓唬中国罢了,中国政府不应因此而做出对自己不利的调整;人民币区域的逐渐建立和扩大,对美国是有好处的,实际上是中国人帮助美国人扩大了美元区,只不过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着眼于今后的20年,需要保持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在亚洲地区的稳定,中国应该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与其允许大陆的劳动力去台湾,倒不如吸引更多的台湾资金来大陆。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变化比电话还快的时代,有什么“定海针”可以使企业“头脑不晕”。在临近“天命之年”,我经常思考“亨达”(青岛亨达集团,以下简称“亨达”)“建百年企业,树世纪品牌”的问题。美国《财富》杂志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走向文化竞争,谁能创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有的美国学者把习近平讲的“中国梦”,解释为要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他们以几年前中国军界人士写的一本题为《中国梦》的书作为依据。这本书明确提出:中国要取代美国,领导世界,并要建设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对于世界和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议论纷纷,意见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1872年8月12日,30名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的中国少年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当他们以“中国第一批留学生”首次出现在美国城市的街道上时,许多美国人对着他们大叫:“看,中国女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