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范围不断扩大,等级不断细化,贷款风险分类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显著提升了银行信贷管理水平。但受外部环境、内部激励考核机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出现一定偏差,对于整体风险控制和后续资产质量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从1994年起,根据世界银行对华金融稽核援助项目的安排,中国人民银行稽核监督局在普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协助下,开始进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试点和人员培训工作。“五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风险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两种分类制度并行。此前,我国贷款分类一直沿用财政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把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类。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从2004年起,我国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全面实施五级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4.
贷款风险分类试点工作的启示□王江舟方良川薛育真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根据上级行的有关精神,结合信贷管理大检查,近日组织开展了贷款质量分类试点工作。笔者拟对这次活动谈些体会。一、新旧分类方法优劣明显通过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试点单位的贷款质量进行划分,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与农业银行复杂的贷款结构、纷繁的风险分布、力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差距,因此,需要对贷款风险分类体系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在新贷款分类管理办法下,如何开展信贷业务审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仅从建立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内部审计体系的角度,就开展贷款风险分类审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贷款风险分类对审计工作的重要影响 ,并论述了贷款风险分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相似文献   

8.
9.
10.
为加强监管,准确全面地掌握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我国自1998年开始在国内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从反馈的情况看,从分类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但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正常类贷款最少分为6—9个级别,不良贷款最少分为2个级别。……  相似文献   

11.
12.
农发行贷款风险分类方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现金流量分析与贷款风险分类现金流量分析是贷款风险分类中引入的一个全新的分析方法。根据企业报送的现金流量表或经过我们计算出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十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十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结果,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一)从总量上进...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意识与手段的不断提高,国际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也在不断改进,从起初的“银行必须对贷款分类”阶段的3~4个等级,到“对贷款定价必须度量风险”阶段的8~10个等级,进入“股东要求有效的风险报酬”阶段的15-20个等级的划分。显然我国现行贷款风险分类为五级已不能满足需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贷款风险分类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贷款风险分类中常见误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各类授信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风险分类和评价,是实施信贷风险监控,强化贷后管理、防范系统性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落实贷款责任制和考核信贷管理等级的基础。但是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准确性、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金融系统 ,广泛推开贷款风险分类既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要求 ,同时也是中国加入WTO后 ,金融领域的必然选择。贷款风险分类作为一种全新的识别和评估贷款风险的方法 ,虽然只有 1 0多年的时间 ,但这种“国际语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银行所接受。现行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既借鉴参考了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做法同时又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准确、动态、全面识别不良贷款 ,按风险提取呆账准备金 ,控制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由此看来 ,贷款风险分类法无疑是一种有利于信贷管理的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一、难点按照有关规定,我国银行业将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等五类。实行贷款风险分类,从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实际情况看,还缺乏实行的充分条件和理想环境的支持,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难点。(一)内部环境一是银行...  相似文献   

20.
伍绍平 《银行家》2006,(6):111-114
由于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科学性、专业性问题在体制上没得到根本解决,也就不能奢望其在农信社的执行一定能获得“风险分类结果基本真实、信贷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增强、健康的信贷文化初步形成”这四个银监会要求的成效,但农信社不能坐等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