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利用大规模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职业异质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歧视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质职业所造成的工资歧视超过14%,其中职业的稳定性、人力资本结构、性别歧视与工资歧视程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而职业的竞争性越强则越有助于强化这种歧视效应。同时,职业特征对个体特征工资歧视效应的结构性调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劳动力持续的非农转移,农村投资受到一定冲击。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检验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就地和异地转移对农村投资的作用。结果表明,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的投资效应并不相同,就地转移有一定的负效应,异地转移投资效应显著为正。就地转移的负投资效应源于农村就业层次过低,异地转移尽管具有总的正投资效应,但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非生产性类别,因此对生产性投资仍可能具有负投资效应。文章最后给出提高农村就业层次及拓展农村投资空间以提高劳动力转移投资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对劳动力转移与技术效率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纳入技术效率的理论框架内,运用生产前沿面实证分析方法,采用对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引发的劳动力要素弱质化对种粮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导致的种粮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和"低龄化"等劳动力主体弱化特征对粮食技术效率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即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并不一定会造成技术效率的损失,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质量层面的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产业集群的成长为浙江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 ,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 ,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进而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本文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而计算环境效率可以直接反映粮食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清粮食生产的环境代价,并促进中国粮食生产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方法]文章以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小麦为例,基于1990—2018年15个小麦主产省区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方法测算了中国主产省小麦生产的环境效率,并进一步建立并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对小麦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中国小麦生产环境效率的平均值为0.649,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小麦生产环境效率水平仍然较低,并且自2000年开始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这说明小麦生产背后的生态成本也越来越高。[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能够促进小麦规模化生产改善环境效率,但是总体影响仍为负向,而财政支农水平、有效灌溉率、机械化水平和小麦最低收购政策对生产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的VAR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我国城镇化率也在持续提升并已在2011年突破了50%,然而在两者不断增长的背后却隐含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文章利用我国1991~2014年城镇化率和主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变量间的多项检验后,构建了VAR模型,并对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分析结果认为: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效率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影响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效果减缓;粮食生产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呈现先负后正的波动状态。结论:结合我国实际政策背景和理论环境进行了进一步深入剖析,造成该结果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户籍制度、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科学技术等要素,最后分别从城镇、农业和政府3个视角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基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角度,提出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人力资源开发和粮食科技推广,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替代,以有效可持续实现粮食增产.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大规模的转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农业从业劳动力不足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农业生产大县农村劳动力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农业生产及农村劳动力从业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调研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青壮年仍旧是劳动力的主体,机械化的普及减轻了劳动强度,当地采取的场县共建和农民合作等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仍旧存在农民就业不充分,生产规模较小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在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大补贴力度、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充分利用隐性失业资源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等形式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萎缩。发展农村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有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在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现状。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增加。为给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依据,本文应用劳动就业的投入产出模型,探讨劳动力资源的规划利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贫的作用机理,即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增加非农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减少贫困。然后选取了中国18个省份2000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贫困的减少。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信息渠道、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制度以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技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分析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显示了城市群中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未能协调互动以及城市群中九个城市协调互动程度的差异,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服务业发展,创新构建制度体系,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是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基于农业从业者从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背景,利用河南省2010—2019年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状况,农业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当前农业从业者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存在着逐渐减少的趋势,劳动力转移增加势必会达到一个临界点,粮食生产要素的变化对粮食的生产能力和种植结构会产生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总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量。  相似文献   

16.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为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剖析新农村建设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路径,即就地就近的产业转换与跨地域的异地转移。最后,文章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结合新疆的地理位置、语言、风俗影响以及新疆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浙江省龙游县5个行政村115户农户268块竹林地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竹林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T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竹林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470、0.560及0.842,竹林地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劳均非农就业时间、劳动力转移类型的复合性、竹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及户主年龄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竹林地总块数对竹林地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提出改善竹林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一直都是各个国家(地区)永恒的话题.本文基于31个省区市2000-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全国、东部、西部的粮食产量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中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还发现,扩大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