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遵从"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增加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其它的关键职业能力。多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党的教育方针在演变过程中,不断突出德育地位。党的十七大直接提出了以德育为先,强调了德育在五育中的首要地位。高校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必须在德育力量、内容和方法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德育工作措施,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社会上道德失范现象频发,许多传统美德正在流失。研究显示,高校德育工作的的缺陷与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此,高校应当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正视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探索教育管理新思路,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进行思想教育、构建网络平台,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必须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智商与情商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师德为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价值导向,已经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师范院校要按照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将"师德为先"的理念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德高尚的"四有"好老师。  相似文献   

7.
当代德育由重"知道"到重"体道"的转换,是超越传统道德理论与实践、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德性整体、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当今世界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需要。两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由"知道"向"体道"的转换已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加以深刻研究并广泛推广,从而促进两课教学,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被定义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其实是之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进一步加深,它指出从今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基准,将其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注意个人差异化,因材施教,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教书育人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公安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加强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院校师德建设既要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又要依靠教师发自内心的信念与升华,才能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三平精神"是河南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原崛起过程中教师所应弘扬的基本精神。其包含着为人处世的辩证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师魂。"三平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新时期河南精神的生动展现。弘扬"三平精神",教师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沟通——反思——建构"发展机制,深刻把握"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