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谢树春  赵玲 《经济地理》2005,25(1):101-105
文章以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试验区为研究范围,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评价系统中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阐述了如何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紫色土丘陵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试图为我国南方同类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示范区农业生态工程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湖南中部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示范区农业生态工程拟定目标,进行背景调查的基础上,划分了土地生态类型,提出了农业生态工程的任务和设计的内容,制订了设计方案,包括11个生态工程类型和相应的生态技术,以及3个农业生态工程区。6年来,在示范区按照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进行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统筹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的划分,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厘清各地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云南省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城市经济圈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城镇经济带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社会经济限制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生态经济制约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区4个一级和九个二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区,并根据不同类型区低丘缓坡土地禀赋与社会经济情况,具体阐述了其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养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中的新业态。学术界对养生旅游的研究主要在开发层面,对于养生旅游资源本身的研究较为缺乏,尚未系统地阐明其分类标准和评价体系。根据养生旅游资源的属性、功能和相关国家标准,可对养生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划分,并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构建养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养生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养生旅游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亚辉  吴小伟 《经济论坛》2013,(11):102-105
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运河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与特尔菲法(Delphi法),建立了针对这种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值及综合评分值,最后对其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实现了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以期对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一、盆地环境资源状况与生态经济问题 (一)环境资源现状衡阳盆地系湘江谷地六大盆地之一,其环境资源状况如下: 1、地貌、土地与气候以雁城(史称衡州府)为中心的衡阳盆地,四周由断层控制的块状和弧形构造的中低山合抱。盆内山、丘、岗、平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占4.3%、25%、41.5%、23.7%和5.1%。自然生态经济类型是: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其它。以白垩纪紫色砂页岩风化形成的紫色土占土壤面积的35%,广布于99个乡镇,因此,人们称之为紫色盆地。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  相似文献   

7.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相似文献   

8.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土地有序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从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采用两者耦合研究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值具有较强的集中与分异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斥性,社会经济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市辖区和邻近郊县,部分地级市的中心市区也相对较高,资源环境热点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东北和西南,结合两者的空间耦合特征,将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划分为5个类型区,并对每一个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用整体全面宏观系统的眼光审视各种旅游资源类型,建立旅游资源整合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更适合区域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本文以独立体和主辅体为例,分别确立了它们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各自的评价模型.文中提出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整合后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改进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从德清县易地建城得失谈人居环境与土地资源配置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深法  沈兵明 《经济地理》2002,22(2):204-207
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结合对古遗址、古村落的实地考察,进而对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与其相应的土地资源类型进行了生态效应的探讨。并以德清县城关、武康、三桥等三镇的人居环境为例作了客观分析,积极探索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和土地资源配置优化。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区农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小敏  郭熙 《经济地理》2001,21(4):483-486,495
在分析鄱阳湖区农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鄱阳湖区农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四种方式,提出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实施避洪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典型的农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使鄱阳湖区农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沙地资源管理理论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为脆弱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沙化土地资源管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沙化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及横断学科的特点,文章以沙地资源产业化、资产化、自然资源核算、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承载力分析、管理政策的完善等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管理研究,旨在探讨与揭示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并为实现沙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GIS的支持下,选定东北后备农用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因子,通过GIS的权重叠加模型运算,对东北地区后备农用地资源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开发、利用和保护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红萍  杨钢桥 《经济地理》2005,25(1):109-112,116
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的必然性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对矛盾,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显得尤为尖锐,如何实现城市居民居住质量的提高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总结了我国当前城市住宅用地扩张的特点,从经济、制度、技术以及人为干预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进行了解析,并对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镇土地定级技术路线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宇哲  吴次芳 《经济地理》2006,26(1):106-110
基于网格单元的多因子评价法和基于均质单元的市场交易价格法是城镇土地定级中的两种常用的方法。文章设计了一种城镇土地定级技术路线,并将两种方法进行了融合,把城镇基准地价评估作为土地定级的深入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指出和探讨了技术路线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如多因子评价中的权重、区片价格的空间插值、网格综合分值与样点地价关系、因子作用的服务半径和衰减模型等等。通过案例分析,系统地剖析了所设计的技术路线的具体应用。在案例研究中,重点突出了如何借助GIS技术对多因子评价法和市场交易价格法所得到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强调操作中要注意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愈发尖锐,由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土地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初步评价,提出了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错配与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莉芝  李玉双 《经济地理》2020,40(3):207-215
文章构建了一个采用时变引力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自滞后模型(SLX),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地资源错配能够减缓邻近地区的经济波动,即土地资源错配会对经济波动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密度边际波动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三类不同等级城市间,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尽相同:在自上而下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并不是每类高等级城市都对低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自下而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中,每类低等级城市都对高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等级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风景区作为国土生态资源空间和独特的保护地类 型,其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 对古镇型风景区中自然与人文资源并重、游赏与生活功能交 织、风景区与城镇用地兼具等现实问题与矛盾,基于多规合 一,提出通过确定景源利用导向进行景源评价“合一”、整 合风景区用地分类进行用地属性“合一”和建立多措施协同 机制进行区域管理“合一”,构建以木渎景区为代表的古镇 型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古镇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 提供“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19.
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范文国  熊宁 《经济地理》2002,22(1):37-40
本文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良好的地理环境、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理环境提供足够的可建设用地和水资源;也必须拥有可持续的动力支持系统,即必须拥有下列几个优势条件: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行政优势、政策优势、科技优势、技术经济优势、人居环境优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即必须拥有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本文正是从这三个层面来构思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城市土地的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知识社会里,传统的自然因素的重要地位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型因素。在分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城市土地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