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经济学迈向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周业安) 2.公平与再分配——基于个体再分配偏好的实验研究 (杨晓兰) 3.信息披露是否有利于公共品的合作供给?(黄国宾)  相似文献   

2.
董志强 《浙江经济》2002,(20):58-59
传统上,经济理论依赖于“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的假设,该假设认为人的行为由白利的动机控制并且人们能够做出理性决策。经济学也曾被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如同天文学或者气象学的研究者一样——必须绝对依赖现场数据,即直接观察真实世界。在最近的20年里,这些观点发生了变化。作为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构件,受控实验己经出现,并且在某些场合,实验结果表明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假定需要修订,这一推进是由两个领  相似文献   

3.
周业安 《南方经济》2019,38(1):1-40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实验经济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历程,文章首次对这一历程进行了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回顾、总结和评价。文章把这一本土化历程划分为萌芽、兴起和初步繁荣三个阶段,并简要描述了这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和重要特征。其中,以实验室实验研究为主线,重点总结评述了当前实验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本土学者与海外学者的学术贡献,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实验经济学、行为博弈论的发展,传统经济学中的自利假设受到利他倾向的挑战。利他性在医疗决策中体现为医生行为偏离个人利益最大化,关注患者健康福利,被认为是医生绩效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对公益性导向和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利他性难以测量影响了对医生利他性的研究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本研究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裁者博弈为基础设计的受控实验室实验模拟医生医疗决策情景,根据医生决策结果,分别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和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医生的利他性。结果显示医生决策过程中对患者健康效益给予了正向权重。医生的利他性存在异质性。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的利他性均值为0.82,表明医生对患者健康效益的权重为82%。96%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5,50%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85。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的利他性(患者健康效益与医生利润的边际替代率)为1.078>1,49%的医生边际替代率大于1,说明相比个人利益医生更加重视患者健康效益。两种方法下测量的利他性显著正相关(Spearman’s ρ=0.715, p<0.001)。提示本研究应用的医疗决策情景下利他性的测量方法可实现医生利他性的量化,基于两种方法测量的医生利他性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5.
王云  张昀彬 《南方经济》2020,39(6):87-104
在实证研究中,经济学家不仅关心人们的决策,还希望观察决策背后的信念,进而更全面地衡量和改进政策设计。实验室中的信念诱导方法,为观测决策个体的信念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对信念诱导的理论、方法与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在梳理测度方法的基本原则和性质的基础上,对测度方法选取与被试风险偏好的关系、各种测度方法的实证比较、方法的可操作性与潜在问题等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在经济学实验中应用信念诱导的方法,不但能观测信念对市场交易、双向拍卖、公共物品、信任与合作等决策行为的影响,而且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更广阔的思路,帮助经济学家更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背后的动因,为行为经济学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徐慧  梁捷  桂姗 《南方经济》2019,38(2):86-107
如何减少欺骗是当前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文章结合社会地位理论和自我概念理论,研究了减少欺骗行为的机制。我们利用实验室实验,区分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地位获取方式,用欺骗博弈来检验不同社会地位来源对欺骗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人通过真实劳动获得的自致性社会地位可以显著减少欺骗行为;由于幸运得到的先赋性社会地位不能减少欺骗行为。同时,非物质收益的社会地位比赋予物质收益的社会地位更有效减少欺骗行为,说明物质收益是对市场化自我概念的提醒,从而无助于降低欺骗。研究结果在剔除策略性行为后依然稳健。研究有效验证了Mazar et al.(2008)关于影响欺骗行为的自我概念内在决定机制,并对各类组织提升诚信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行为的经济学实验:个人、市场和组织的观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煜  梁捷 《世界经济文汇》2003,107(5):66-81
本文是对实验经济学的综述。首先本文回顾了实验经济学早期的思想 ,指出了它的三种思想来源。随后 ,本文就沿着这三种思想潮流 ,分别讨论了实验经济学在个人决策理论 ,在市场理论 (拍卖理论 )以及在博弈论 (特别是讨价还价理论 )方面的发展。此外 ,本文还论述了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 ,通过对比实验经济学的结论与主流经济学的结论 ,我们描述了实验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与修正。  相似文献   

8.
《环球财经》2014,(5):57-59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类比较政治学研究已经给出预言,作为一个国家的乌克兰将无以为继。因为面对突然丧失社会根基的东部,自由化改革无法担负起重建一个社区的任务,而这与当地民众究竟说的是俄语还是乌克兰语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许多用多阶段实验数据检验的经济学关系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理应用动态方法建模。面板数据的时间维度使我们有机会掌握经济行为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数据结构下,普通最小二来法、随机影响和固定影响的估测方法导致有偏的和不一致的参数估计。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一系列一价共同价值拍卖(first price common valueauction)实验的数据。我们采用的动态面板数据估计法能作出无偏一致的参数估计。通过研究没有经验和经验丰富的竞价者如何在各自的实验过程中调整竞价策略,我们发现,经验丰富的竞价者会因前期的实际损失调整他们的竞价策略(折现率),但是其他形式的信息反馈对他们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无经验竞价者的竞价策略会受各种反馈信息的影响,且往往比经验丰富的竞价者反映更强。最后,经验丰富的和无经验的竞价者都在策略调整中基本忽视以前的经验(竞价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3年8月,重庆市远郊城口县坪坝镇进行了一次综合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验,后在上级部门的干预下,这次改革实验被迫停止,而推动这次改革实验的时任坪坝镇党委书记的魏胜多被免职和“双规”了15天,后又被罢免了县人大代表资格。 时至今日,魏胜多仍然在为当年的行为奔走和申诉,“期望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现行消费伦理原则存在理论模糊、标准不清、践行难度大、指导力弱等诸多问题,但并不代表消费秩序是按“曼德维尔悖论”逻辑演进.外部效应原则从消费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双重维度体现对消费关系与消费程度的注重,涵括了诸多现行消费伦理原则的本质要求和对消费主义伦理原则的批判与反思,体现较强的工具价值、资本价值和应用价值.该文将现代消费伦理原则凝练为单一的外部效应原则,符合应然性和实然性要求.该原则创立了消费选择的一种思维范式和评判标准,对认识及消除现代消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