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产品包装设计的审美性和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玖荣 《中国市场》2007,(31):54-55
产品包装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文化性,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附加值已成为当代市场销售竞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
孟莎 《品牌》2014,(5):9-9
<正>如今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任何事都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以人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关注产品设计中人性、人性化的产品设计系统分析,制定一个合理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产品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动态需求。一、产品"人性化"设计的概念探析(一)产品"人性化"设计观念的产生工业设计在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后,现在有一个新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人性化产品设计是出现在1970年代末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3.
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将成为未来工业设计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的需求,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如今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任何事都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以人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设计也不例外只有满足人的需求才能占有市场我们的设计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也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的审美现应当是把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综合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既要以人为本,也要自然为本、以环境为本、以和谐为本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生活的提升。人们的精神需要,要依靠精神生活来满足。生态和谐正在一步步满足人的精神发展需要,在环境教育、环境道德信仰培育、人的审美的层面上都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和谐正在为人的全面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6.
章顺凯 《消费导刊》2013,(4):129-129,131
情感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消费者自我意识的提高,人们在产品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产品精神层面的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艺术设计领域,情感设计已是设计师和设计理论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把情感设计理念纳入到设计思想体系之中,既是人本性的体现,使人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陈规,复归游戏精神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又是归属感的表达,使接受者体悟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生机与活力,进而显现出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7.
《商》2015,(49)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要素也得到了丰富,例如科学技术、人力资源、艺术包装等都为经济活动中的流通产品价值实现了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也逐渐提升,的从以往的简单物质质量需求上升到涵盖了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的追求,因此现代商品价值也因此产生了变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在有些时候甚至超越了产品本身的使用和交换价值,因此艺术设计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VI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对品牌、产品影响最为显著的一种设计类型,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则基于VI设计探讨了艺术设计对于现代经济活动的影响,揭示VI设计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孙进 《商场现代化》2007,(35):72-73
科学发展观使企业管理创新获得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通过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创造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劳动产品,满足了人的多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设计符号学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符号学原理来研究家具产品设计,在家具设计符号系统下,来讨论产品符号的编码与传达、符号表现与内容的关系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使家具产品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产品实用价值、象征价值、审美价值的需求,给人们带来更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产品形象作为有形的物质功能部分,满足人们的物质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产品形象作为无形的精神部分,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本文从产品形象这一概念出发,通过对服装产品形象的定义与内涵,以及与品牌形象的关系的研究,着重论述了服装产品形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对与中国的服装企业,产品形象已成为形象经济的导向,其重要性已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引擎。  相似文献   

11.
品牌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品牌的价值构成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体现在产品身上的物质价值,这种价值以其优良的品质给予消费者真实的、客观的物质利益感受;二是体现在产品身上的精神价值,它通过在产品定位、传播、营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利、个性、时尚等因素,来满足人们潜意识中的精神需求。作为彰显产品差异的重要载体,品牌精神价值所凝聚的意义,以及消费者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即人们在某种职业中从事工作和劳动,是社会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没有就业。社会不可能进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人们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业产品,供人们使用的用具。同时家具又以自身的优美造型来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家具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又能丰富人们的精神审美。家具设计研究应结合当前时代的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研究依据。家具的外在形式以其实用性为根本目的,材料及构造作为实施方法,重视研究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关系分析,造型及色彩对家具产品的设计表现意义,针对特定家具应用环境进行研究设计,充分体现家具作为产品的结构美和技术美。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包装,除了继续保存和发展传统的保护产品、方便储藏和运输功能外,更重要的,它是"以迎合市场、引导消费、满足人们对商品包装的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需要为中心的包装。"所以,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和把握是现代包装设计的根本要求。时代在变,消费者的心理结构和需求层次都在变化,对个性、文化、情感和健康的诉求是当代消费者的普遍的心理要求,也是现代包装设计定位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芳 《科技转让集锦》2012,(14):211-212
设计审美是一个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活动,它包含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设计审美的主体来说,审美标准是在不断变化的,主体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带来不同审美结果。从设计审美的客体来说,设计成果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发展也产成了深远的影响。设计审美中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数次目的、风格各异的设计运动的发展,针对当时政治、经济状况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促进了现代设计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熵世界观,是以能量的转换与耗散降低到最低限度为追求,反对过分的消费、占有和对物质的过分迷恋,力求树立一种节约至上的世界观。现代艺术设计作为当下时兴的一个专业领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应当积极响应熵世界观的需求,调整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不同价值追求,除了追求最基本的功能价值和经济学价值外,还要充分注重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人本价值等社会性价值的追求和体现,即艺术设计价值应当充分体现真善美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民间传统工艺的实用价值逐步下降,其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逐步上升。传承创新漆器文化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让漆器工艺再次照亮世界的必由之路。漆器艺术和文化创意产品结合满足大范围的人们对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本文着重探究漆器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洪霞 《商》2013,(14):309-309
任何视觉形象的内容都需要以具体的物质材料为载体,在纤维艺术中,材料经过艺术家的创作、设计,不仅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还具有了另一种思想与情感,从而使这种原始的材料变成了一种传达精神的载体与媒介。不同的材料给人不同的视触觉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通过特有载体形式引导观者进入丰富的视觉样式,启发观众无限联想的情感世界,使人与物的世界之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审美理性。  相似文献   

19.
刘萍 《消费导刊》2011,(11):2-3
色彩是为人而设计,服务于人价的生活需要的。自然,旅游产品的色彩设计也应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不同的审美习惯,体现出文化的心理差异,深入研究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及规律,对提高色彩搭配的实用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产品的色彩设计必须符合人性化设计,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精神产品主要是指脑力劳动者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领域以脑力劳动为主所提供的智力成果,是精神生产的成果。精神产品作为精神劳动的成果,他们都具有价值以及使用价值。与物质产品不同,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具有其特殊性,取决于其价值创造的过程以及价值实现的结果。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也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特点。由于精神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这两种属性,因此在对精神产品进行价值评价时就存在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生产中,这两种价值的实现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现阶段对比更加突出。要想协调这两种利益,我们需要探索寻找精神生产的本质与规律,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