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其中,后两次巨变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的,老百姓形象地说:"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或世界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最近有一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会出现第二次探底,国内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第二次探底.我的看法是,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不会出现第二次探底.  相似文献   

3.
丁伍号 《财经文摘》2010,(10):78-79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这次亚运会,不仅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中国举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国际体育盛会,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史中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记忆,同时更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突进的一次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一次股改完成了中国股市的产权界定,二次股改主要是完成中国股市运行体制的市场化转型。发行审批制度从新股、再融资到重组退市各环节的全面改革,是校正中国股市制度缺陷、重新构造市场不可回避的挑战和任务。文章希望,二次股改即发审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时间可以短得多,速度可以快得多。  相似文献   

5.
在技术发展的历史上,为什么其他地区未能与欧洲同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失败和成功能给我们同样的启迪。中国文明是唯一能够与欧洲相媲美甚至比欧洲更早地获得辉煌成就的文明。中国曾有两次机会:首先,在自有的传统和成就的基础上产生出可以持续的、自我支撑的科技进步的过程;第二,在十六世纪外国列强踏上中国领土的时候就学习欧洲的科技。中国两次错失良机。如何解释第一次机会的流失?我强调市场的作用:事实是,在欧洲企业是自由的,创新得以进行而且能够得到回报;而在中国则缺乏自由的市场和制度化的产权,中国政府总是在干预私营企业。至于第二次错失机会,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上的自负加上日益严重的苛政,使得中国尤其不善学习。  相似文献   

6.
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正> 一、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总结 强制性制度变迁曾经是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1979年前,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经历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供给的行为主体——政府意愿判断,两次制度安排的初衷都在于提供一种过去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利益。第一次制度安排的结果是将土地的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第二次制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继承、是对“先富后富”理论的有效衔接,并成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力量。从作用机理上看,两者之间的内在耦合性表现在中国特色第三次在弥补分配不足中推动全民共富,在涵养向善文化中促进全面共富,在吸纳社会成员参与中助力共建共富,在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中实现全程共富。从显著优势上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进程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一次现代化 ,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二次现代化。在 2 0世纪 ,约 5 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 ,并启动了第二次现代化 ;在 2 1世纪 ,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虽然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 ,但必须尽早向第二次现代化进行战略大转移。中国第一个 5 0年 ( 1 94 9- 1 999年 )努力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中国第二个 5 0年 ( 2 0 0 0 - 2 0 5 0年 )将努力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标准经济处在产业链的高端,领先者赢得发言的机遇,制定者享受最大的利益.对于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一次提升"中国制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最近,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关于中国软件产业在21世纪将拥有很多机会、中国软件业可获得跨越世界的领导机会的见解,引起业界关注.这是他第二次就如何进行软件研究公开发表言论,第一次主要针对软件的发展前景,并主要针对中国软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脱离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实践.实践需要理论做指导,但该理论必须反映实践的要求.落后错误的理论只能使实践变得更糟糕.20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世纪末的再沉思张解元中国目前的特殊机会本世纪历史曾给予中国人两次重大机会:一次是中国摆脱了封建、殖民、官僚资本三座大山的压迫,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封建、殖民、官僚资本真正是压在中国人民和其他殖民地国家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只有那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12,(11):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  相似文献   

14.
承载着无数中国电视人的期望与梦想,10月27日晚,第六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在湖南长沙隆重开幕.这是金鹰奖和金鹰节由一年一次调整为两年一次后的首度亮相.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世界历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广阔背景上,讨论了邓小平的历史地位问题.作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了“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毛泽东是实现“第一次革命”,从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民领袖,邓小平则是代表了“第一次革命”发展到“第二次革命”的全过程,从而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伟大革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汇入世界时代新潮流的杰出开拓者和规划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的非凡设计师.在思想文化方面,他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全面基础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伟大理论家,是向民族肌体注入了强劲的现实主义精神,熔铸中华民族现代文化气质的卓越领导人.正如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的,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邓小平则规划和实施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了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使国家强盛、人民逐步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中国于1994年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10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管理企业既用脑又用心李:谭先生的父亲是美国的第一代华商,你在美国也是一位成功的管理者,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你是什么时候来华工作的?谭:1987年,我作为美国能源专家第一次回国,也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回来,中国给我留下了一个崭新的印象。1991年,我所在的公司在亚洲投资,需要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所以,就派我到中国来了。我从前主要在美洲和欧洲工作,到亚洲来工作是第一次,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再说,这个公司的能源与环保部门是我参加创建的,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又一次制度创新,也是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的又一次重要尝试。它对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生产要素流动、制度创新和交易费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有其必然性,但存在的困难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政治纲领,同是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动员令。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党曾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重新确立,由此确定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二次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由此开启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江泽民同志的重…  相似文献   

20.
主办者宣称这是一次“中国金融界的春天聚会”,是希望暗示什么。暗示中国金融的春天已经到来?或者说中国金融已经嗅出春天的气息:理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