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建立多维度分析体系,对中俄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发展中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从横向分析中俄贸易互补性,得到两国互补性强的结论,不同产业间贸易发达,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再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验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得到中国产业内贸易有待加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俄贸易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俄贸易产品结构,并对中俄贸易结合度和双方贸易优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对俄贸易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中国对俄罗斯贸易结合度呈平稳上升趋势,但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则趋于下降;双方产品贸易竞争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趋势越来越强;中俄贸易深入合作潜力极大。 相似文献
3.
中俄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比重法、RCA指数法、IIT指数法对中俄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两国贸易主要停留在以各自资源优势为基础的互补型传统贸易模式上;中俄贸易如果以工程推动产业链跨境延伸为特征,在整个产业链序列的各个环节上展开贸易,不仅贸易总量将因结构拓展而增大,而且具有了可持续存在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5.
发展与俄罗斯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对地区多边合作的态度,已从90年代初的谨慎观望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力争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建立中国-俄罗斯自由贸易区则是中国对邻国贸易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中国整个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出发,着重就中国—俄罗斯自由贸易区构想出台的国际反响、建立中国-俄罗斯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以及问题前景等做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使得我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双边自贸区的建立.正是这些双边自贸区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中俄双边自贸区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中俄双边自贸区构建的可行性分析,进而对中俄双边自贸区建立的基础进行了介绍,并深入分析了俄双边自贸区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7.
韩国和欧盟在2009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双方预计将于今年正式实施该协议。该协议对提升欧盟与韩国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有极为深刻和积极的意义。在分析韩欧的贸易协议内容和双方贸易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预测了韩欧的贸易潜力,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韩欧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估算了韩欧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欧盟对韩国出口贸易额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实现贸易创造95.641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在现今的中俄贸易中作为一种“特色”存在的“灰色清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俄罗斯对轻工业产品,包括生活日用品等方面的严重短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俄方外贸税款流失的弊端。通过对“灰色清关”产生原因和内涵的解读,分析这一现象对中俄双方的影响,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解决这一症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RCA指数测度比较优势,同时将商品贸易结构区分为行业间贸易、垂直行业内贸易和水平行业内贸易,然后对这两个属性变量建立列联表并以此进行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行业间贸易在我国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水平和垂直行业内贸易在我国均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日本的情况则相反。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比较优势的演进对提升贸易结构所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家奇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17):1-1
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贸易波动之后,中俄两国贸易在进入21世纪之后逐渐升温,尤其是两国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中俄贸易更是沿着健康、互惠的方向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第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但中俄贸易量在2013年仅有892亿美元,严重与两国关系不符。阻碍中俄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俄贸易秩序问题。包括贸易秩序混乱、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灰色清关、信息数据不一致。二是俄罗斯的壁垒政策。包括关税壁垒、政策壁垒、技术壁垒。三是我国对俄贸易政策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健全、金融、外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同为金砖四国成员国又是近邻,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互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两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均为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其农产品的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1)
本文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将贸易中结构性因素的能耗效应分解为贸易结构变动的能耗效应、单位产出能耗实物量变动的能耗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的能耗效应。结果显示,19982009年中美17个细分行业双边贸易是净输出能源的,而贸易中结构性因素变动总体上是朝着节约能源的方向发展的,尤其是2007年我国推行出口节能政策以来,双边贸易结构朝着有利于节能降耗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美贸易结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中、美贸易发展的历史 ,对中、美两国在货物贸易结构、服务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及变动进行分析 ,从贸易结构上说明中、美贸易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和非竞争性 ,指出美国的贸易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俄罗斯形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至今已有15年,两国之间的关系被认为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阶段"。随着中俄不断扩大双边合作,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尤其是在能源领域。从政府高层到相关企业,都在不断推进和完善中俄能源合作。煤炭领域的合作作为两国能源战略合作的新突破口,而双方合作的可行性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扩大对俄合作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外交政策.随着中俄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筑新型中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开拓黑龙江省对俄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是目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尤其对两国发展地方经济合作关系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以往的外贸体制改革和创新都试图绕过产权制度创新,但是产权制度的变革是一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外贸体制创新的核心问题。外贸体制中产权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及其体制根源,恰好证明了产权结构在我国对外贸易体制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外贸体制中产权结构创新的方向应该是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平等化和主体权益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7.
中加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中国和加拿大双边贸易得到较快发展。笔者利用1998年~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经常市场份额模型等一系列指标,对中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和加拿大的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两国之间的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互补关系。同时,中国对加拿大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竞争提升效应,加拿大对中国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市场扩大效应,两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电气机械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日贸易的主要部分,但是进出口贸易存在动态失衡现象,对双方贸易收支平衡产生不利影响。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指数进一步表明,中国只具有分工链的组装优势,而日本占据了上游研发、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导致中国在中日产业内分工和利益分配结构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必须着眼于微笑曲线的研究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以及品牌和营销等上游环节,努力实现分工链条的升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贸易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在前十年中获得了快速发展 ,双方《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的签署使得双边经贸关系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通过对双方在这十年间的总体发展趋势、贸易结构变化、竞争优势商品等方面来研究在这十年间中国和东盟贸易模式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并就未来双边经贸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Hubert Gabrisch Maria-Luigia Segnana 《MOCT-MOST: 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2001,11(1):27-4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assumption that trade liberalization unlocks the potential of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 (TEs) to achieve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productivity progress and catching-up (in terms of income). The study examines the trade structure now emerging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nd the TEs in the light of two sets of differently liberalized trade items identified by the European Agreements. The aim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trade liberalization has helped to supersede the structures – reflected mainly in the low quality of products – inherited by the TEs from the command economy.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in the light of the Flam-Helpman quality-cycle model. We find evidence of an ongoing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high quality products (EU) and low quality products (TEs) according to a cycle. The first stage comprises the already well established dominance of quality advantage products by EU countries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high-quality products, which crowd out the TEs' production of similar products.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exploitation of cost-advantages by TEs in less liberalized trade, and there they appear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All these results may be taken as support for an active government in T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