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睿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99-100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彝族人口约800万,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寒山区,其中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及与之毗连的永胜、华坪二县彝族聚居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俗称"大小凉山"或"凉山"。凉山彝族在1956年经中央人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其奴隶制之前,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尚处于带有鲜明的父系氏族奴隶制特征和等级制特征的奴隶社会。其社会秩序是按照传统习惯法维持的。解放后,凉山彝族人们扬弃地继承了传统习惯法,以之解决各种纠纷案件,与国家制定法互为补充,对祖国凉山彝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对其研究,进而取其精华,抛其糟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凉山无疑是有其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其特色村镇、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本文着重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凉山彝族特色村镇的传统建筑进行分析,凉山彝族建筑受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并受到以毕摩文化为基础的宗教信仰的多重影响,因此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凉山彝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地区服饰文化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以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彝族服饰文化为切人点,论述了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传承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开发利用彝族服饰文化资源与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是彝族文化的一颗"活化石",不论是在奴隶制社会、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家支制度都是彝族人民极具特色的治理制度,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以及群众的政治生活都产生了的深刻的影响。探讨在凉山彝族地区家支对于基层治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提出一系列的合理医用家支制度服务基层治理的措施,有助于促进凉山彝族地区基层治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商》2015,(23)
本研究以凉山彝族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为研究对象,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经典文化遗产,道德、哲学、文学、天文、历史无所不包,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精髓。毕摩文化的核心是由毕摩主持的,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仪式。毕摩是彝族人对本民族民间祭司的总称,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主持者、是彝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拥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拥有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镶解祟祸、占验吉凶、主持诅盟、进行神判五种社会职能。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包括:促进了彝族民众的民族认同;促进了彝族民众心理压力的宣泄和缓解;促进了彝族民众的积极价值导向和自我约束;促进了彝族民众的凝聚力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商》2015,(49)
彝族地区的基层社区治理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德古"作为通晓习惯法的德高望重之人,在彝族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与条件下,通过对"德古"进行合法、适时地改造,让他们在彝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尤其是彝族地区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研究的重心。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彝族社会文化最为浓厚的地区,家支观念深入人心,在全国彝族地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文将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以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彝族服饰文化为切入点,论述了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传承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开发利用彝族服饰文化资源与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凉山地区旅游的发展有许多依托条件.而民族服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彝族服饰对凉山地区旅游形象具有强化作用,凉山地区旅游形象的构建离不开彝族服饰;通过彝族服饰可以加强凉山地区旅游形象的宣传。  相似文献   

9.
肖璐  聂坚 《商》2013,(16):352-352
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球化现代化下凉山彝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四合乡的调查研究,以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以彝族传统节日为例,探究现代化经济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社会在物质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道德方面并未能与之相适应。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规律性,是在对优良传统道德扬弃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彝族社会亦不例外。彝族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对本民族传统道德进行扬弃,又要吸收外来优秀的道德思想,其中儒家礼文化就对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儒家礼文化依然存在一些糟粕,譬如三年之丧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儒家礼文化进行扬弃,让其有益成分对彝族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1.
《商》2016,(7):125-126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与归纳法比较发现,彝族的摔跤和日本民族的相扑能够体现出两个民族之间共有的民族性格——"崇武、尚力、刚韧"。伴随着中国彝族、日本大和民族传统体育的不断发展,其民族性格始终贯穿于其中,在古代竞技与现代竞技方面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更丰富、更具特色的相似内涵,从而揭示出中国彝族、日本大和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已经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凉山彝族饮食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凉山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的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开发的现状、对策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禄劝彝族刺绣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高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本文以禄劝县撒营盘镇为例,分析了该镇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的特点,探讨了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应该在实现刺绣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民族元素的本质特征,凸显刺绣工艺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技艺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饮食已经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凉山彝族饮食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凉山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的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开发的现状、对策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凉山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只有经过产业化发展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只有在开发展示之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旅游商品消费是旅游消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对凉山特色旅游商品——彝族包饰的图案、颜色和刺绣等元素进行探讨,并在现代旅游商品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对彝族包饰进行创新设计与开发的思路,不仅突出了凉山彝族的独特民族风格,而且达到了为大众旅游消费者喜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程晓莹 《商》2014,(44):225-225
彝族服饰承载了彝族的民族文化,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当前随着民族趋同的趋势彝族服饰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另辟蹊径,将知识产权的概念引入彝族服饰的保护中来。  相似文献   

18.
彝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速度缓慢,其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比较落后,究其原因,文章认为:彝族在现代化中寻找到了一个心理平衡点即面对落后的现实,彝族学者通过重塑辉煌的古代文化来保持一种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心理平衡模式让彝族陷入传统文化囿限,无视现状,甚至滋生了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傲的心理。中日两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说明了这种心理对现代化具有阻碍作用。通过改变彝族的心理平衡机制来促使彝族正视现实,了解自己和所处时代,也使现代文明有足够的空间来进入彝族文化之中,以加快彝族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唐雨婷 《致富时代》2015,(4):153-154
回族习惯法是回族在形成过程中,保持其伊斯兰核心价值体系不变的前提下,与汉族文化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整套规范体系的总称。文章以回族婚姻习惯法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回族婚姻习惯法的几个典型部分作出分析,同时和我国的婚姻法作出相应比较,从而提出了可行的调试建议。为我国化解民族矛盾,制定相关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沈乾芳 《消费导刊》2009,(10):18-19
婚姻是社会演进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反映了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明代以来,位于滇川黔相邻地区的彝族群体,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其婚姻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同时又向前发展,不仅对西南政局、本民族内部还是当地其他民族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而研究这一时期彝族的婚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