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宣 《西部论丛》2005,(2):39-40
兰州,是一座居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美丽的黄河穿城而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的西部城市。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伴着滔滔东流的黄河,形成了这里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甘肃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特色突出。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汉代以来,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孕育了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天水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相伴而生的伏羲和黄河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邓明 《发展》2011,(9):55-55
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黄河古渡之一。其治所设置均设在黄河南岸,随着政治军事情势的需要,治所有所迁移,其渡口亦随之迁移。但是无论如何迁移,渡过黄河,必定通过黄河北岸——今安宁区西行。这一交通道路一经开通,其道路走向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且有相当时间的连续性。因之,隋唐以来的唐蕃古道、明清驿道亦循丝绸之路而行,亦渡过兰州黄河渡口,经过今安宁区而行,这是顺理成章之事。  相似文献   

4.
刘忠群 《魅力中国》2014,(3):100-100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卫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祭河神”是中卫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中卫民间的“祭河神”,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根植于中卫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与中卫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是我们研究中卫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的宝贵资料。 中卫位于宁夏中西部,先民们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3万多年。独特的风物地貌,赋于了黄河文化的丰富而独特自然品质。由南向北贯穿宁夏四百九十多公里的黄河,进入中卫后,一改勇猛彪悍旧颜,变得温柔多情,妩媚动人,黄河两岸,遍野飞红,漫地叠翠,一派江南风光。中卫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驿站,也是汉儒、游牧、伊斯兰、军垦等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古老的水车和羊皮筏子是黄河水道上中卫悠久历史的见证。“祭河神”是中卫地区黄河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黄河像一条巨龙,从迢遥的青藏高原滚滚而来,在黄土高原上蜿蜒数万里,东西溃秦晋、南北分幽燕后东注渤海,沿途形成无数壮丽的自然奇观。黄河石林就是其鬼斧神工、匠心独运之作。黄河石林在甘肃省北部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境内,距白银市70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近年才成为一个旅游景  相似文献   

6.
甘肃     
《重庆与世界》2013,(6):56-57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最早开展东西方文化经贸交流合作的地区之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公里。甘肃国土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0多万。  相似文献   

7.
正6月20日,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兰州盛大开幕,为期一个月的丝绸之路旅游盛会揭开神秘面纱。近年来,兰州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作为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商贸中心的城关区,无疑在其发展中发挥着中枢作用。地处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的城关区,承东启西,连南襟北,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曾以丝路商埠、茶马互市闻名遐迩,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孕育地之一。丰富黄河文化内涵,着力传承好黄河农耕文化、流域文化、水利文化是加快建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好黄河文化遗存保护不力、文化整体性不强、文化传播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推动黄河文创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文化新业态是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是讲好黄河故事,赓续河流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9.
张建  刘小艳 《发展》2003,(12):78-79
兰州交通大学坐落在横贯中西的古丝绸之路重镇,闻名遐迩的瓜果之城甘肃省兰州市。这里山水环绕、风光秀丽、九曲黄河穿越而过。学校依山傍水而建,校园绿树成阴、风景如画,是读书、科研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0.
正城关区不仅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兰州市的政治、经济、科研、交通、商贸中心,同时以自己的文化优势成为中国黄河文化体验之都、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名城兰州的核心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兰州市城关区以自己拥有的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等多样性文化,通过相关历史景观再现、民族民俗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走进中国兰州城关区的人们感触到她的历史脉动,感知到她的文化气息,感受到她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绝对称得上是亚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几千年前,她就已经成为了沟通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比物质交流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绝对称得上是亚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几千年前,她就已经成为了沟通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比物质交流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3.
兰州作为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冲和丝绸之路的重镇,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滥伐造成的损失,经济文化的发展相比于沿海开发城市有很大的差距。但由于 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兰州的政治、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因而日益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后,兰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为突出,已成为我国东西部交流合作和联系中亚、欧洲、中东以及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通道。兰州背倚甘、青、藏,面向陕、宁、内蒙古,连接川、黔、滇广大地区,不仅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撑辐射点,是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景泰县隶属于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东濒黄河与靖远县、平川区相望,南与白银区、皋兰县及永登县交界,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古浪县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接壤;辖6镇5乡、136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4.18万人,2011年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439元。按照全国人口精神疾病发病率为1.23%估算,景泰县的20万农业人口中,有246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景泰县隶属于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东濒黄河与靖远县、平川区相望,南与白银区、皋兰县及永登县交界,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古浪县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接壤;辖6镇5乡、136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4.18万人,2011年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439元。按照全国人口精神疾病发病率为1.23%估算,景泰县的20万农业人口中,有246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以重症精神病人占所有精神疾病患者总数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素有“丝绸之路”之称。河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东起黄河,西连新疆,南部与青海接境,北部除与内蒙毗邻外,尚有小部分地段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夹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因在黄河以西得名,是一条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40—10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  相似文献   

17.
行业资讯     
《中国西部》2013,(29):10-11
一小时走完丝绸之路 为挖掘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陕西省旅游局把大唐西市作为“世界旅游日”的主办场地,重点推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暨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据了解,丝绸之路风情街全长近千米,占地106亩,游客漫步一小时左右,就可以游完这条风情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信息》2009,(10):53-53
本刊讯 由西北永新集团、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西北化工2009年营销暨技术交流大会于2009年4月29日,在黄河之滨的古丝绸之路名城——兰州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9.
安智海 《发展》2013,(3):118-119
本文从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以甘肃为例,对其境内西北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西北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20.
邵律  包平 《上海经济》2013,(12):46-48
在当今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下,旅游经济产业已成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雄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谐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豪迈气魄、“开门放入大河来”的博大胸怀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悠远意境,2000多年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长期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兰州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城市品质和河汇百流、九曲不回的兰州精神.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融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为兰州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尤其是甘肃获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更使兰州旅游经济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将旅游经济的发展作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