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金融分业经营框架内的银证合作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业框架内推进银证合作,是现阶段中国金融业的重大选择.其基本思路是在不改变银证各自主营业务界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零售体系的优势与证券公司直接融资的优势,合作规避分业/合业经营的风险,实现金融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可以说,规范的银证合作是我国走向合业经营的基础,特别是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演变及入世的临近,我国金融机构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讨银证合作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合作的空间,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针对我国银证合作还停留在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银证转账、资金结算以及股票质押贷款等低水平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发展银证合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汝莹 《西南金融》2002,(8):48-50
银证分业经营和合业经营体制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焦点问题是分、合带来的风险和效率,我国由最初的银证合业到至今仍实行的分类经营、分业管理的分业体制。然而分业经营只能是我国金融业的短期政策选择,合业经营才是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行银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实行银证合作已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银行业与证券业如再封闭经营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难以应对国外银行及证券公司的挑战.银证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无论对证券公司还是银行或是投资者,以及对民族金融业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明智的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面对外资全能型银行的竞争和我国金融体系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互动的需求,我国分业体制下的银行业和证券业已显不足。在混业条件尚不完备的条件下,进行银证合作是一个现实有效的抉择;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各种服务,证券公司为商业银行分散风险,开辟新的中间业务。银证合作不应该停留在表面,需要走向深层次,如工具、业务和制度的创新和资产证券化。  相似文献   

5.
内控制度与监管体系的完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银证合作的发展。商业银行倾向于开展银证合作来拓宽收入来源,通过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来破解经营困境。对证券公司而言,面对同业激烈的竞争,要保持优势,就需要寻求来自银行的合作与支持。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契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我国银证合作的发展特点,是在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发展银证合作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的方式选择与前景展望银证合作.是指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代理与被代理关系,从而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目的。对商业银行而言,代理券商业务,是中间业务的拓展,有利于提高其经营能力,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为未来形成"全能型"银行,实现"混业经营"打下基础。我国的银证合作最早起步于1999年,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银证合作方式有:(一)外部普通型的业务合作。如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间进行的普通融资服务和结算服务,以及银行股票的发行和承销等。这是银证之间较低层次的合作。例如,去年2月,中国建设银行率先与湘财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是管理层,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三方的共同需要。银证双方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讨并试行银证合作的方法与途径,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纵观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合分历程,银证合作一般来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没有任何防火墙的混业经营,银行资金和证券投资风险很大;第二阶段是分业时期,银行业和证券业各自在分离的状态下进行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第三阶段足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银证融合、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已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现实。但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无论在产权制度、监管能力还是从资金实力、网络结构、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看,都不完全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且由于我国市场经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备程度也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金融按混业经营的要求正常进行。因此,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是当前我国金融业的惟一现实选择,这一原则现在不会变,也不应该变。但在分业经营条件下,银行业和证券业是否就应该"老死不相往来"呢?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在坚持分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融业从1995年就开始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面对全球金融业竞争的背景下,过于严格的分业格局限制r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因此,在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银证之间有序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是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银证合作促双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无疑会对国内金融"三大业"(银行、保险、证券)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契合中国对加入WTO的承诺条款.适时研究新形势下金融业的合作战略,整合国内金融业与外资金融业的抗衡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业十分重要的课题。"证券公司管股票,银行管资金"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银证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本文结合农行湖北省黄石分行与当地证券公司的合作现状,从研判银证合作的阻滞因素及  相似文献   

12.
唐宪 《西南金融》2007,(6):41-42
银证合作是在分业经营法律体系下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选择。《证券法》修订后,“银证通”业务被依法叫停。本文总结了我国银证合作的发展历程,剖析了银证合作中利益格局的争端,借鉴银证混业、分业的国际经验,指出银证合作是银行、券商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协调监管、银证结成战略联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沈能 《浙江金融》2002,(7):7-7,6
银证合作是应对入世的必然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实行合业经营而国内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从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来看,合业经营的条件还不成熟,实现完全合业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合业经营需要国内金融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其次要有完善的法制监管体系;第三要有风险决定收益的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或融合 ,简称分业或合业 ,是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全球金融的自由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相互融合已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我国 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 ,我国实行银证分业经营。这是由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及金融制度环境决定的。但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也应逐步与世界金融接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考察一下美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分合的发展 ,对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选择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美国银证分合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一 )美国银证分合的历史美国银证的分合 ,…  相似文献   

15.
农业银行“银证合作”的市场定位“银证合作”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那么现阶段“银证合作”应该怎么定位 ,合作的业务领域有哪些 ?这是搞好“银证合作”的核心问题。根据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监管政策的逐步松动、混业经营开始“浮出水面”的实际和“银证合作”的现状 ,农业银行“银证合作”在业务领域上应定位在有限制的混业经营条件下农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业务市场定位 :一、从负债业务市场上进行合作定位。主要是通过拓展代理证券业务品种 ,扩大合作份额 ,筹集更多的、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负债…  相似文献   

16.
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下,积极推进银证合作,对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银证合作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必须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创新与监督、金融产品趋同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银证合作研究是关于混业经营的研究,是一个宏观层面、制度变迁层面的研究课题;经纪业务模式研究则是券商经营模式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观层面、市场主体运作模式层面的研究课题.研究银证合作开展经纪业务,实际上是对混业经营趋势下券商经纪业务模式的研究.在我国坚持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大背景下,目前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出于竞争和互利的需要,兴起了一轮风起云涌的合作热潮,共同挖掘经纪业务潜力,为双方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制度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核心,银证融合是现阶段最大的制度创新。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分业管理,分业经营,但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实现银证融合是金融创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前,从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看,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还不成熟,银证保三方合作是“分业合作”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操作中要法规制度先行,加强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王勇 《新金融》2001,(9):18-19
根据《商业银行法》、《证券法》,我国确立了银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这是在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金融监管能力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国际上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鉴于我国入世已经为期不远,国内银行业、证券业将面临来自国际上混业的金融财团的激烈竞争,因此,有必要积极探讨在现有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证的空间,促进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共同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实现银证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