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彦 《浙商》2006,(7):109-109
《浙商》:请问唐市长,您最近几年到浙江的次数多吗?您个人对于浙商的印象如何? 唐成良:我几乎每年都会到浙江来几次.浙江最近几年的发展非常明显,我想这和广大浙商的投入及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我的印象里面,浙江商人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非常勤奋、务实。浙商到广西投资.北海人从心底欢迎啊!  相似文献   

2.
袁岳 《广告大观》2010,(8):36-37
城市的形象传播,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就像大型活动的赞助机构,每一次搞活动的时候都有都他们的影子。说实话,这些机构没有花钱的还好,花了钱的都是傻冒,谁会记得他们的慷慨?但是他们还是会去做,为什么?这就是他们的活儿。  相似文献   

3.
记者:总统先生.在您启程出发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您的心情如何? 总统:其实.我今年2月曾经访问过中国,数月之后我就又一次来到中国,如此频繁的高层访问印证了巴中友谊的稳定与牢固。我还将参加第五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且参加峰会期问的各种论坛。此次访问期间.我将与胡锦涛主席再度会晤。我们高度重视同中方发展广泛的合作和战略伙伴关系。上海展示了现代化的中国.这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灵蔡 《广告大观》2006,(10S):89-91
记者:您好,这是您第几次去戛纳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哪次? 朱伟幸:去过耶里有六次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得到铜狮耶一次,而当天晚上北京长途电话告诉我非常要好的朋友逝世了,好事与坏事都放在了一起,悲喜交加。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告》2009,(8):39-39
您是第一个去戛纳做评委的中国人,意义非凡。现在是否还能记起当时一些难忘的片断? 印象中非常风光的一件事是开幕的时候我们是走红地毯的。在1991年时可以这样,已经是非常荣光的事情。作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去参加夏纳的人,我特意穿了旗袍。评委有专车开道,享受着像国家元首一样的待遇。很兴奋,也很开眼界。  相似文献   

6.
《广告大观》2011,(4):127-129
记者:作为品牌专家.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品牌塑造?第一种是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中充斥着诸多城市品牌形象广告,其中大多是城市风光片或纪录片,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推广都是以旅游形象为卖点,例如大连,就是浪漫之都。第二种就做的相对比较好的,比如像成都,通过城市精神,提出了“来了不想走”的城市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概念了,有城市品牌精英的感觉。包括国家形象片,例如,现在在美国纽约放的中国国家形象片,通过一张张中国人自信的笑脸,展现现代的中国,而不是简单的风光、长城、黄河。  相似文献   

7.
酒场百态     
张玲玲 《浙商》2010,(7):120-120
爱上酒 A:刚做生意的时候我特别抗拒喝酒。有一次参加了一个日本的经销商见面会。我感觉大家当时都喝得很尽兴,可我自己怎么也融入不进去。后来,当地的一位市委书记过来了。平时我们觉得这些官员好象高高在上的,特别严肃。孰料,他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说:“你们随意你们随意……”又是一杯饮尽。我那时候的感觉真的像被人敲了一棍,豁然开朗了——中国文化就是个酒文化,很多事情都要放到酒桌上才能谈得起来。不然怎么做生意?后来我就喝开了。呵呵,融到那环境里还挺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8.
王文正 《浙商》2007,(2):58-58
记者: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浙商是谁?他们做了些什么,让您感触很深?林正玉:近年来,随着宝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浙商走进宝应,寻求机会,创业发展,我也有幸与各行各业的浙商朋友交流沟通,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敦厚谦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敢闯敢试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令我钦佩的是浙江翔鹰厨房设备公司董事长周事春、浙江菲达环保公司董事长舒英刚以及宁波布利杰集团董事长滕伟杰,他们在浙江发展得很顺利,但他们敏锐地认识到在植根当地的同时,必须布局全国。  相似文献   

9.
笑一笑     
《光彩》2002,(3)
快嘴女人一个卖剪子的老头跟一位老太太讲价钱。卖剪子的说:“大嫂,我这剪子卖给你就是照本钱卖。若是挣你一点钱,我就算是你的儿子。”老太太有个儿媳妇,长得挺漂亮,听见卖剪子的说这话,噗哧一声笑了:“净想好事儿。”头一次看见一个妇人跑到法官那里,愤怒地说:“法官先生,有人骂我,说我像一头犀牛,我能不能控告她?”“当然能。她是什么时候骂的呀?”“一年以前的事儿了。”“那你早该控告她了。”“可是我昨天才第一次看见犀牛呀。”加深印象父亲教儿子,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他就问:“你头顶上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许小年 《浙商》2012,(9):24-24
这么多年来我自己一直在反思总结:到底是什么指导了我们过去30年的发展?是什么支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为什么我们能走到今天,能有一个我们大家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名字:西子?我找到了答案,就是一个字:人!做企业就是在做人!这个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一个‘入’,下面是一个‘止’,就是停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出门作客。如果是老朋友聚会,大家彼此熟络沟通无碍,事情就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是到一个新的环境作客,自己的首次亮相所留下的印象极为重要。这个时候,有两件事情非常费神:一是衣着,整装还是休闲?个性还是随众?再就是说话,张扬还是低调?沉默还是饶舌?如果就是为了深刻印象的话,朋克式的扮相,张嘴粗话,肯定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如果是为了留下一种美好印象,简朴的衣着,沉默寡言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如果为了留下深刻的而又美好的印象.应该如何处理呢?这就是本期焦点的一个重要话题:植入式广告。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一个具有美丽特色的城市往往都会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这些城市具有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要素;二是这些景观给我们的是一个强烈的、连续不断的印象。城市的景观建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一个美丽而独特的城市呢?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利用大尺度景观规划的方法——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论——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怡闻 《浙商》2008,(9):58-59
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并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形容他。郭台铭给人的印象也是霸气十足,但他说:“其实我这个人很好相处,我只不过是一个很理性的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陈一枬 《广告大观》2008,(4):146-148
部分成功的人士,他们现在很有权利、很有权威、很有钱,但他们不一定有最高的学历,也不一定是最英俊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他们都是因追求财富、追求权利才有今天的成就。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内容给了我很大启发。书中主要讲:人一定要有自己最远大的理想,其实你有一个理想,就是你最重要的一个财富。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的话,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目标的话你想走多远就可以走多远。  相似文献   

15.
走进北京,走进上海、广州和成都,走进我们的每一个城市,你都看到了什么,又体验到些什么?有人在说千篇一律,有人在说千城一面。于是乎,追求特色与个性的领导和设计师们便挖空心思,竭尽屋顶、立面、广场和马路之能事。但结果如何呢?那令人望而却步的景观大道,那曝晒在太阳光下的世纪广场,还有那“亮起来”的街道。于是,我要问,城市该由谁来设计?城市该为谁而设计?  相似文献   

16.
王弓 《市场周刊》2011,(5):118-123
据说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司仪谷德昭、郑丹瑞在台上讲了一个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电影公司老板的笑话。内地电影公司老板问:“这电影可以卖两个亿吗?”“可以。”“可以让我女朋友做女主角吗?”“可以。”“可以让我的另一个女朋友也做女主角吗?”“可以。”台下的香港影人闻听哄堂大笑。不知道央视电影频道在转播的时候删除了这一段没有.这就是内地老板们留给人家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熟读<三国演义>,我也是诸葛亮的一个忠实"粉丝". 工作后,曾有两次机会去祭祀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瞻仰游览.最近一次是今年五月,我应邀参加公司退休老副总们的旅游活动,第一站是到成都,然后从成都驱车去都江堰.  相似文献   

18.
茅佳妮 《中国广告》2010,(12):99-100
中国的品牌可能不多,但产品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全球的消费者都需要好的产品和好的品牌,所以会有很多的机会。记者:来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是第一次吗?泰勒博士:是的,虽然我以前有来中国参加过一些营销会议,但是营销在中国相对来说开始时间还不长而广告则更加的新。  相似文献   

19.
李传涛 《创业家》2012,(9):106-108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诠释企业经营与慈善的哲学:如何实现工人加薪的要求?为什么说千万不要做假账?为什么不给官员行贿送礼? 很多人心目中部有一个疑问:你怎么能够白手起家?我原来是采购员,初中都没读。我离开学校时哭得很伤心,就好像小孩子吃奶没吃够上瘾,后来见什么书都拿过来看。创业之前,我读了很多不同的书。我读书的一个特点是,如果没有把这本书读透,把它的魂提出来,我不会放下,一遍两遍不断地看。也因为没有受什么学科的影响,看的书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一种现象:人们能看到很远很宽的地方,但对眼皮底下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这种不易看见的区域,生理学上称之为“盲区”。其实生意场上也常常会出现这种“盲区”。我的不少朋友时常在我面前做出一副肠子都悔青了的样子说:“我恨不得抽自己两耳光,好生意明明摆在我面前,该我赚的,咋就被别人抢走了?”的确,连我自己都犯过一次傻,要不然我的财富会多增加400多万。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了。白老太太是我丈母娘的一个好朋友。在成都闹市春熙路服装一条街上,她有一座200多平方米的老房。老伴一去世,白老太太打算到孩子家去住。白老太太的意思是,到哪个孩子家住,房子就归谁。这下可好,几个孩子争得不亦乐乎。由于家庭内部矛盾激化,白老太太经常来我家向丈母娘倒苦水。有一天,她突然对我们说:“不闹了,都老实了。最后大家商量决定,把房子卖了,各家平分,他们挨个养活我。”说罢又特意对我说:“小邱,对外人我们卖15万,咱们不是外人。你要是买,我12万就卖。”我当时并没在意,那房子我倒有点印象,是成都古老的四间临街木结构小四合院,老房里面有个小天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