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轲 《开放时代》2014,(2):37-56
宪政原本是一种建立国家的方法,但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民主和民意的表达形式,之后又以跨国宪政主义的形式迈向全球化。在诸多现代宪政体制中,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一党制度一直颇具争议性。这篇文章将关注强世功对中国一党宪政制度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论述。本文同时还将探讨强世功针对中国制度所提出的一种结合基本民主机制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性的一党宪政体系。强世功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有关合法性问题讨论的阶段上,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宪政如何根据自身的逻辑实现长远发展。中国宪政发展取决于如何处理公民教育以及党与政府分权这两个关键问题。中国宪政秩序的核心为其独有的分权模式,即政府机构的行政权力(包括依法行政)与共产党的政治权力(包括国家宪法规范)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自然权利、政治正当性与宪政三要素的基本涵义及其逻辑关系,意在探析西方宪政民主政体的理念脉络.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在西方政治体系中,自然权利理念不仅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政治正当性提供根本依据,更作为宪政民主政体的基本规范为宪政、民主及法治的正当程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海清 《开放时代》2010,(5):118-132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自然权利、政治正当性与宪政三要素的基本涵义及其逻辑关系,意在探析西方宪政民主政体的理念脉络。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在西方政治体系中,自然权利理念不仅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政治正当性提供根本依据,更作为宪政民主政体的基本规范为宪政、民主及法治的正当程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建构一个有效的政治市场,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固有之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成败,中国最高决策层有意识地选择上下互动的民主政治发展路径,这同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有别,但这条路径选择并没有消除民主政治发展战略中基层民主优先和宪政民主滞后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在民主政治实践中高度注重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以民主宪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宪政发展史表明,财政立宪是国家以征税权为核心的财政权由封建君主向民主政府转移的结果;私有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划清财产权与财政权之间的界限,为宪政国家中财政权的活动设定底线,以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导向,决定了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以民主宪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转变。实际上,“和谐”正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宪政社会的本质一宽容,而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就是民主与法治的宪政社会的建构过程。从“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开始,分析和谐社会的内容与本质,最后从制度层面探索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稳定是宪政建设的前提。农村土地承包制既避免了土地私有的弊端,很大程度上又克服了公有的不足,从而有了农村的稳定,为宪政建设提供了经济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9.
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纪霖 《开放时代》2012,(1):44-49,52,53,55,59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0.
宪政的价值目标,除了要具备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公平合理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环境等社会条件外,更是一个公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宪政实践要求具备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即社会成员的宪政观念和意识获得普及与提高,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法律文化重建的过程。参与意识的发展状态以及对宪政价值目标的影响,同个体的公权主张意愿和实际能力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1.
金香爱 《经济经纬》2004,2(6):150-152
我国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首次对纳税人权利作出了较为集中、明确、充分的规定,但与发达的民主宪政国家法律中纳税人权利清单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所体现的理念、柔性和人权精神以及周到体贴等方面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本质差别在于:前者只是限于规定税收征管过程中的纳税人的一般性权利,而后者是从宪政和主权在民的角度来配置纳税人的权利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主要成因在于投资波动,投资波动的根源在于政府(地方和中央)投资冲动,仅以经济调控的手段似乎并不能有效地对此冲动加以遏制,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明。宪政制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宪政的核心思想是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并以此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如果能在民主和宪政之间不仅达到理论上的平衡,在操作的层面上也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制度达到平衡状态,那么,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运行将更加完善,经济波动也将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作者研究中国宪政秩序的学术背景,即在回应"宪法司法化"主张过程中,从法律社会学和法律政治学的视角来探索中国实际存在的宪政体制,从而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事实上的主权者"纳入到中国宪政研究中。作者讨论了白轲教授和他的诸多共同观点,回应了白轲教授提出的几个问题,阐明福柯和卢梭的主权观对理解中国宪政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法律人与中国宪政体制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指出他与白轲教授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定位的不同。作者认为,要探索中国宪政的道路必须关心更大的理论问题,包括思考历史是否终结,普适价值如何中国化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学习西方的历史经验等,从而走出中国自己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是世界与中国文明碰撞的结果,其实质是制度文明的碰撞。辛亥革命实现了民主、共和和宪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一个里程碑。民主政治不但是革命者所追求的政治目标,而且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奴隶从此变成了公民,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辛亥革命以其光辉的实践,证明了民主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民主与法制的完美结合。"82宪法"突出了"政治模式归依生活秩序"与"制度理性软化阶级专政"两项特征。前者强调权利实现,后者意味权力限制。它们分别在"公民权利的具体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党政分开与依法执政行政"方面得以落实。这些在当时蕴含着新意而于当下成为了中国宪政的趋势和重心。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宪法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的人权事业和宪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今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该条款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人权入宪开创了中国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它向世人宣示了我国对待人权的庄严态度和法治精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宪政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合理的政治制度,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加强我国的各项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并且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  相似文献   

18.
"王在法下"是英国宪政传统的早期形态,法律造就了国王,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王在法下"宪政传统萌芽于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导入的日耳曼社会原始民主习惯;发展于诺曼征服后,英国特有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于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确立的普通法体系中,对英国现代法治原则有着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天坛宪法草案》与民初宪政选择的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泉 《开放时代》2003,12(5):43-52
本文运用宪政制度分析的方法,探讨民国初年《天坛宪法草案》的制度特色。作者认为宪法草案中“超议会制”的政体设计是一种错误的宪政选择,违反了分权制衡与制度变迁的原则,因此无法获得北洋政治集团的支持与推动,这是民国初年民主转型失败在制度层面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郭焘 《时代经贸》2008,6(8):49-5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民主制度作为宪政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随着后现代法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宪政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不仅没有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反而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民主制度的发展。本文就从宪政发展的发展史以及民主制度发展的概念出发分析和梳理宪政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不成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