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建杰 《发展》2013,(10):32-32,34
一、围绕文物古迹保护,提升文化遗产新内涵武山县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存丰富,境内现有文物点469处,其中有水帘洞、木梯寺、狼叫屲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水帘洞·拉梢寺摩崖大佛为世界第一佛教摩崖浮雕。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坚持把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做到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开发利用。一是坚持保护开发并重。先后对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文化遗址进行了恢复性维修保护,建立健全了文物保护管理和景区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历史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古迹资源数据库,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快水帘洞·拉梢寺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64至366年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本文通过对莫高窟部分壁画中本生故事画的分析、解读,认识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以及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理想与希望.  相似文献   

3.
范丽丽 《魅力中国》2010,(29):256-25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逐渐在中国的西域传播开来。这一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及地中海古典文化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类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仍然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西藏壁画艺术以其鲜明的东方美术特色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傲立其间。从西藏壁画这个特定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历史的投影,从中领略西藏古老文化的殊胜风彩和藏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对西藏壁画艺术的直接影响西藏壁画艺术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公元7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由于上层统治者崇佛兴佛,佛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藏区修建寺庙和殿堂之风极盛。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都兴建于这一时期。为了宣扬佛教教义,营造神秘的宗教氛围,寺庙壁画和悬挂于经堂的绘画便成批地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的重要部分,敦煌壁画的精美绝伦让举世震惊,敦煌壁画藏于近552个石窟之中,历代壁画藏有量达五万多平方米,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拥有大量佛教故事,山水画等,而且还有大量文字性的音乐记载,其中有朴素的乐谱,舞谱,声谱等记录佛教音乐的内容,使得敦煌壁画中的佛教音乐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丝路花雨》这一舞剧就很好的表现了敦煌壁画中佛教音乐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门喜 《魅力中国》2013,(25):103-103
唐朝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而且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已经从神的世界走向了人的世界,宗教壁画的发展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通过对吴道子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描述。使我们对唐代洞窟壁画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乐 《魅力中国》2014,(23):111-11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经过魏晋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北魏(386-534年)王朝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很多梵文经典都是在那个时期翻译成汉文;同时石窟寺建造,佛教造像,壁画绘制等活动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但是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之一,也是最残酷严苛的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1~452年在位)灭佛,即对北朝的佛教活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炳灵寺石窟     
《发展》1999,(6)
炳灵寺石窟位于兰州市南侧黄河刘家峡水库上游约54公里处。炳灵寺原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炳灵”藏语为“十万佛”之意。炳灵寺以石雕艺术著称于世,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唐代壁画<宫女图>,认为在真迹阙如的窘境下,其是地下出土的唐代壁画中的优秀作品,年代可靠,信而有证.研究结果认为唐代壁画的艺术成就是注重捕捉自然的生活场面,发现自然的生活中的美,以形写神,从而迭到传神.塑造人物精神,使画面传递一定的气象、韵味.也为人们了解唐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绘画、荚学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峄城青檀寺     
吴锦 《走向世界》2009,(19):80-81
青檀寺位于枣庄峄城西3.5公里处,两山窄谷之中,始建于唐代,为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寺院是冠世榴园风景区自东向西的第一个旅游景点,俗称"青檀秋色",为古峄县八景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位于鄞州五乡镇的阿育王寺是国务院确认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保护开发阿育王文化品牌,对集中展示中国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久前,我们组织专家组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反复论证,确认了阿育王寺周边存在多项全国稀缺并极具重量级的旅游资源,提出了构建“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的初步设想。相继编制出台了旅游区策划方案和详细规划,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与世界》2015,(15):54-55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刻艺术的总称,内含唐宋石刻造像70余处,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壁画是埃及艺术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规模雄伟、气派宏大.在表现手法上,简练概括,写诗而具有美化的色彩,并具有独特的装饰趣味.这种艺术风格及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在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现代艺术灵感源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神通寺旧闻     
陈明超 《走向世界》2011,(24):62-63
1921年,日本僧人常盘大定和关野贞来到济南,对黄石崖、神通寺和玉函山等处的佛教遗迹进行了考察。其中,由朗公法师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551年)的神通寺,是山东最早的寺院。它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一寺之内竞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问的厚重历史远非一篇小文所能尽述。笔者在此撷取常盘大定等人的片羽光影,简述古寺的一些旧闻。  相似文献   

15.
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甘肃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随后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前期,留下不少闻名全国甚至世界的文物古迹,在野外文物点1.33万处,石窟群达23处之多;这里生活着40余个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16.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济南石窟寺     
前秦皇始元年公元三百五十一年一个和尚来到济南相中了一处风水遂定居于此并肇始了济南乃至山东地区的佛教事业这个和尚就是郎公在郎公的推动下济南周边地区迅速成为黄河下游的佛教中心梵声佛语当即在孔子的故乡四处荡漾庄严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也逐步在济南近郊生根结果济南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以千佛山佛慧山玉函山黄石崖和龙洞为最多时代最早的是黄石崖开凿在北魏晚期晚的是佛慧山雕镌于北宋时期数量最多的是隋代的多集中在千佛山和玉函山  相似文献   

18.
晓航 《产权导刊》2011,(6):78-79
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青海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黄南藏族自  相似文献   

19.
宝光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16公里处的新都.此寺唯一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禅宗寺院,故又称宝光禅院. 宝光寺的传法世系起自晚唐时期,到现在已一千三百多年,属于传世禅宗临济正宗第五十六世.此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禅宗丛林之一,居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首,在海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寺道风淳厚,至今仍保持禅宗临济正宗杨歧派的仪轨制度.此寺高僧辈出,唐代的悟达国师、宋代的圆悟国师、清代的笑宗禅师等均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20.
作为傣族佛教文化的一种象征 ,佛塔和奘寺在傣族村寨十分普遍。这些塔寺与傣族村落和亚热带自然景色构成了一幅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 ,显得神奇而迷离。云南省的德宏和西双版纳两州就是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在这里 ,具有佛教特征的建筑随处可见 ,即使在偏僻的小村寨 ,也不乏佛塔和奘寺。其中名气较大的有芒市的风平大佛塔、瑞丽的喊沙奘房等 ,而潞西的广母姐列“树包塔”更是中外游人必看的著名古迹之一。该塔建在潞西市小学内 ,塔高十余米 ,造型古朴 ,刻工粗犷 ,因青树从塔内长出 ,新长出的树根又把裂开的塔身从外包裹起来 ,最后形成树包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