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阿奎那的灵魂学说中,信仰与理性是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构成要素。如果没有信仰的帮助,他不可能完成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改造和超越。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他也不可能完成对奥古斯丁神学的发展和重构,并把新的含义赋予相关的基督教教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沉沦     
作为一种教育建制,大学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人创立的。在西方,大学最早主要是神学院,它包括了神学、哲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近代的大学则遍及了一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领域。当代的大学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但突显了技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救赎观作为一种宗教思想体系,其形成受到了犹太教、东方神秘主义宗教和古希腊罗马哲学的重要影响。基督教充分利用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纽带作用,以其作为末日审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将众多宗教思想有机糅和并加以创新,加上信徒保罗的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信仰——救赎观。  相似文献   

4.
赫姆斯克经历不凡,因为在银行业打拼了三十几年、曾就任三家大银行的高级管理职位的他,却是学哲学和神学出身的。63岁的赫姆斯克出生在荷兰的北维可赫特(Noordwijkerhout),他曾经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牧师,他精通四门语言,先后在多所大学和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但后来,他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1969年,他进入荷兰银行(AMRO Bank)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年,在荷兰银行,他做过很多职位,并且一手开拓了其在东京、大阪、伦敦以及中国的业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他成为荷兰私人银行(F.van Lanschot Bankiers N.V.)的董事会主席,他是唯一一位非家族成员的董事会主席。  相似文献   

5.
正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把一切意识形态都合并到神学中,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把哲学、政治学、法学制于神学的控制之下,使之沦为"神学的婢女",垄断了社会精神生活长达一千多年。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崇尚人性、摈弃神启;标榜理性,鄙薄信仰;歌颂世俗,蔑视  相似文献   

6.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其中包括的原罪说显然来自犹太教;而神为了拯救信徒而复生、赎罪献祭等思想则受到了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同时,由于处于泛希腊文化的背景下,基督教又充分利用了希腊罗马哲学的纽带作用,加上信徒保罗的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信仰———救赎观。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全社会的统治思想。奥古斯丁以柏拉图哲学为依托,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宗教哲学体系;托马斯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依托,把经院哲学推向全盛时期。比较二者的神学思想,可以从中了解到西方宗教哲学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王旋  杨斌 《理论观察》2015,(2):74-75
主体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不同的哲学家们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启蒙运动从封建神学中解救了主体,确立了理性主体,并对人做出了各种质的规定性。萨特提出了个体主体,认为人的存在就在于与其他人的不同,提出"他人即地狱",颠覆了人们由启蒙运动以来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直到黑格尔之前,斯宾诺莎是实体观的集大成者,他超越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近代实体一元论的先河,黑格尔正是通过扬弃斯宾诺莎实体观,在辩证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哲学命题,支撑起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蓓 《黑河学刊》2004,(4):88-91
关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特别是基督教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学术界的看法也不尽统一.流行的看法是科学的发展得益于古典的传统(古希腊传统)而非<圣经>的传统.十三--十五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本文将以十三--十五世纪的宗教与科学为背景,以"上帝、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为着眼点来探讨这段时期宗教与科学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触及了人类理性的范围及局限,以及这段时期科学方法与神学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尼采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对基督教和理性哲学支配下的欧洲文化传统进行深刻反省、批判、重估、重建的哲学家。他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同时,设想了一种“强力意志”的新的文化理想。他的整个文化哲学,始终如一地建立在对人的深层理性反思与现实关怀基础之上,开创了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文化哲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主体价值问题研究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在社会转型现实面前,通过对主体价值危机作以分析和价值审视,以求实质、抓其特点、找其成因,力求从理论角度、实践层面、主客关系、哲学价值探讨社会转型和主体价值,深化当前主体价值危机认识,依据主体价值危机的特点、成因与实质,结合当前社会转型的客观现实,通过内求自我、外优环境、终极价值三大途径来优化主体内在、重塑主体价值,从而理顺社会发展和主体自身价值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力争对社会转型期主体价值重塑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黄嘉瑜 《魅力中国》2010,(34):70-71
久仰马克思·韦伯的大名,他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杜尔克姆一起被奉为当代社会学三大神明。韦伯一直致力于东西方宗教的对比研究来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儒教与道教》正是他《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一卷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总结东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着手"恢复"和"重建"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和革命主体地位。他们以总体性辩证法为逻辑起点,通过主客体辩证法和实践哲学恢复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地位。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路径,走上了一条"浪漫的反资本主义"的乌托邦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5.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划,提出了五大支持政策和四大保障措施。《规划》的实施,必然会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一直致力于研究马克思是否是一位生态学家,通过详细考察后他认为:伊壁鸠鲁关于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实践基础;二人理论中包含的大量生态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基础。这样,福斯特就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角度构建了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价值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性"这一概念所导致的困惑与局限提出来的。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无疑与传统上人们确立的单一主体性有关。这就要求理解和考虑问题要从价值的主体间性的角度,即从主体——主体间的关系出发,在实践中去解决和处理人的生存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保峰 《黑河学刊》2008,38(2):59-60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和客体在语词上是多义的,从认识论上阐释主客体范畴及其关系,以达到对主客体范畴及其关系给予一个较为全面的科学界定和认识。伴随着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循着主客体及其关系这条主线,当代认识论从新的视角展开了对客体和主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大败局     
一丁 《西部论丛》2006,(3):91-91
海德格尔无疑是二十世纪的一个神话,其影响力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令其他思想家望尘莫及。在哲学、文学、神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掀起了根本性的变革。不仅如此,他的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阿伦特、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读者。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大师,他的成就已受到普遍的尊敬。  相似文献   

20.
岳龙  张积良 《魅力中国》2011,(11):274-274
本文探讨了道德的概念和发展以及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过程。认为马克思的道德观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黑格尔唯心主义道德观、康德自律论伦理观、费尔巴哈观点等诸多观点的影响,最终又与他们分道扬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