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借助多源大数据研究核心与外围地区的集聚与扩散机制,识别核心区域范围,探讨外围地区与核心城市之间的联系特征和网络结构。研究结论包括:(1)西安核心城市呈现扩散背景下的集聚主导模式;(2)外围地区不同层级中心节点发育,局部网络化形态显现;(3)通勤是区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并与消费出行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与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相比,大数据更加直观、更加精确地展示出城市空间流的特征,解释了核心城市向外辐射的不同方式。分析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经过比对分析,认为模型对全域人口规模、主导产业结构等因素考虑不足。建议规划有序引导核心区域功能向外围扩散,加强节点承接能力建设,促进城市群网络发育。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是制造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1—2021年数据,从城市层面探讨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影响。其中,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其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大湾区城市群的情况则相反。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劳动技能结构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应用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和数字化发展环境等维度存在差异。各地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完善城市群内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健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双核结构理论完全可以突破临海或临江条件的限制,拓展应用到内陆地区.基于兰州和西宁两城市的空间距离、区位条件和城市定位,认为兰州—西宁经济区是以兰州、西宁为双核心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了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双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联动的三种模式,即双核联动、双圈内联和轴线联动,每种形式的联动存在各自的规律.加速三种形式的联动,是优化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结构和促进经济区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产业结构分工及状况如何会必然直接影响其发育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因此科学合理测度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产业结构与分工状态,得出结论:①宏观层次上,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总体相似程度较高,产业结构地域分工不明确;②中观层次上,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虽然明显,但产业的地城分工已经开始显现;③不同产业与辽中南城市群的相似程度不同.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在实践上为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9,(10):130-139
企业升级是一国产业和经济升级的微观基础。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企业功能升级是其在价值链条中的位置攀升。本文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领导企业为例,从效率出发,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实证研究领导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设计以及品牌营销效率的升级趋势。结果显示:基于动态效率视角,领导企业处于较快的升级过程中;但基于静态效率视角,样本领导企业在三种效率指标方面均明显低于国外对标企业;中外企业在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效率方面的差距近年来表现各异,前者存在扩大的趋势,而后者则呈现收敛。因此,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际竞争的同时,应推动产业内企业间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促进自主创新与提升国家品牌软实力并重。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7年城市市区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工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地区生产总值,信息化用户率,物流量等指标,运用修正后的城市引力模型和地缘经济关系测算指标体系,对珠三角与全国20个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经济联系较弱、竞争较强、匹配关系不理想.珠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要调整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的垂直与水平分工和转移、化竞争为互补关系、增强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7.
《国土经济》2007,(4X):23-29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黄寰 《国土经济》2007,(4S):28-3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寰 《国土经济》2007,(5X):16-17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建设备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课题号:04JZD0010)的阶段性成果。文章阐释了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通过自主科技创新,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的具体途径。 通过作者授权,创新思维栏目将对此文分期连载,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黄寰 《国土经济》2008,(1):19-20
(三)构建创新型的区域产业集群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区域产业集群?我们可以先分析,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产业集群。据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这五种类型其实也就是实现区域产业集群现象5种不同作用机制。论文认为,自主创新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聚集经济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聚集经济在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研究中占核心地位,它直接体现城市及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效率以及竞争力.本研究利用卡利诺模型来对1987年至2001年期间天津市聚集经济进行实证检验.其分析结果表明:在1990年至1994年间天津市呈现出正的聚集经济效应;在1996年至2001年期间呈现出负的聚集经济效应,就是聚集不经济;最近五年聚集经济呈现出上升趋势,相当靠近于1,2001年的聚集经济系数为0.984.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以工业为主的天津市城市经济效应并不明显,但是,最近天津市工业的总体效应是较良好的,即将能够创造出一些空间外部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并选取38项指标,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SPSS19.0中的因子分析功能,对城市群内部各等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和测度,结论如下:(1)以Kei=0.7和Kei=2.0为节点,将各城市分为三个级别,北京、天津为一级,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为二级,其余各城市均为三级。(2)以经济联系量大小为标准将各城市划分为紧密联系、一般联系和松散联系三个级别,其中紧密和一般联系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多缘于京津石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和自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沈洁  罗翔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92-100
以上海内城社区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我国大城市的设施共享与社区参与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居民年龄和收入与居民社区参与意愿显著相关.与此同时,住房产权没有显著影响,共同利益并不必然引发集体行动.单位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超过商品房社区居民,集体主义文化仍有影响.居住区内部设施通过物理使用、社会交往机会以及参与渠道,对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影响.由此提出,发挥公共设施领域化对于社区共同体发育的积极影响,为形成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及通过培育社区归属感、增加邻里社会资本等促进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尺度重构视角,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合作案例的过程、影响因素与绩效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总结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典型的合作模式.研究表明:①在资本与权力驱动下,城市群区域合作空间生产涉及尺度、领域与网络等空间维度,并通过多样化策略推动着国家尺度重构、资本再领域化与行动者网络的构建.②基于行政命令与市场自发合作机制,政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市场因素与各类区域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快车道和城市群时代。随着人口从农村持续向城市群流动,我国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也引发了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以及城市群内部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所致的各类城市问题,加上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相当薄弱,跨区域社会管理严重滞后等,亟待推进城市群治理。在现有体制情况下,以问题为导向,科学治理为核心,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鼓励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群事务中来,通过有序疏解核心大城市中心城区部分非核心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区再开发、发展城市群经济、形成有效的跨区域治理等,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深入研究义乌西门街城中村特征,综合其特定的社会生态结构、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以及脆弱并面临不断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点,运用凯文·林奇关于好城市五个方面评价标准的理论,首先对西门街的发展目标做出评价性引导,继而提出分析整理问题、提炼特色元素、创造综合空间、适应多元化发展的总体策略,试图解决城中村面临的空间发展和社会更新问题,恢复活力,延续文化,体现包容和协作的精神,走出和谐更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扩散理论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出现了工业外迁、居住区郊区化等扩散现象,我国进入城市发展逐步扩散的新阶段.城市作为发展扩散的核心地域,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定量分析了2000-2009年大连城市扩散度及其阶段演化和扩散效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扩散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