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许多大中城市,每逢节似日商家都爱打出“卖100送50”(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买二送一”)的优惠招牌。一般人会认为商品打对折,一定会得到很大实惠,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厂商从其价值创造最大化出发,推出客户每买100元金额的商品,赠送50元的优惠券。假如你购买了280元的商品,根据“买100送50”的  相似文献   

2.
买一台挂式空调送一台柜式空调,买一部国际品牌的手机可以得到一个旅行包、一块手机电池,买了199元的化妆品后价值39元的同品牌化妆品也同时归属于您……这样的好事,您动心吗?“买一送一”“买一百送一百”“有奖销售”……像这样每逢过年过节,商家一有什么活动就被提起的的宣传口号,在咱们老百姓听来,其实早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在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的刺激下,消费者可以用一样的钱可以买回两样,甚至是更多的商品,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这些打着优惠名号的赠品的质量是否有保障?日前,本刊记者对福州的各大商场进行了一番调查。“买一送…  相似文献   

3.
买商品赠保险,目前,市民越来越多的受到这样的“保险笼络”。买房、购车、选家电、买名牌手机,甚至在上网的时候都有机会“撞”上商家送保险。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莫过于前不久的光大永明和麦当劳的合作。光大永明与快餐巨头麦当劳率先在北京开展一项为“一盒满载开心与关心”的活动,凡是在北京市麦当劳餐厅购买开心乐园餐的客户,即可获得少儿意外伤害保险一份。虽然,保险与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大中城市.每逢节假日商家都爱打出“卖100送50”(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买二送一”)的优惠招牌.一般人会认为商品打对折,一定会得到很大实惠,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厂商从其价值创造最大化出发,推出客户每买100元金  相似文献   

5.
不买也罢     
那日,我与女友在兰州的张掖路闲逛时,突然想起自己需要买一件上衣。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劲霸男装专卖店。店里的服装款式很多,我们仔细地看着。在我们看衣服的时候,总有一个店员跟在我们后面,当我们在某件衣服前稍一停留,她便“热情”地对我说:“这件衣服很适合你,上身试一下吧。”好像非要让我们买一件不可,弄得我和女友心里很不舒服。不过,我们最后还是看上了一件浅色的上衣,试了一下,很合身,便向店员询问价格。店员说:“我们现在搞活动,这件上衣是498元,送你一条138元的皮带。”我们问,如果不要赠品的话,上衣的价格是不是能够便宜点儿…  相似文献   

6.
砍价有艺术     
每个人都免不了要购物。一种商品多种价格,高低不等,五花八门。作为消费者,应该学会砍价,以节省开支。那么,怎样砍价才是恰到好处呢?不妨试试如下办法:(1)欲擒故纵。一些商贩专门留意顾客的眼神。有的消费者见到十分中意的商品,便两眼发光,爱不释手,那价格就一定压不了多少。因此,在发现自己的心爱之物时,要不露声色,欲买这件偏问那件并讨价还价。然后,再在无意中随便问问自己真正想买的商品的价格,在“有意无意”、“可买可不买”的表情下压价,往往十分奏效。(2)声东击西。当自己喜欢的商品摆在面前时,要镇定自若,先找出其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市场上刮起了一股买一送几、买甲送乙、买大送小(甚至买小送大)之风,且愈演愈烈,这不禁让人想到了计划经济时代买一个本儿搭块臭豆腐的往事,我们便姑且将这股风称为新时期的“搭着卖”。细究此中奥秘,名堂各异。初时那种虽有讨巧之嫌,但也有合理成份的诸...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孙先生前几日看到某商场推出了“买少送多”的促销活动,即购满200元送40元优惠券并附赠一本画册,画册中又附有12份70元面值的优惠券(70元优惠券又由3张10元和2张20元优惠券组成),并要求消费者购满100元方能使用10元,且每月限用70元优惠券。孙先生觉得比较合算,就买了一件价值248元的衬衣,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优惠券。可回家后他又困惑起来了,按商场的规定,要让880元的优惠券变成实物,他必须分13个月购买该商场价值8800元的商品,否则优惠券就形同废纸。商场的这种买“少”送“多”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定亲     
娶俺三婶子的时候,我爬到铺满新席、新被、新褥子的床上,翻来覆去地折腾,要找一把“小剪子”。三婶好生奇怪,闹不清我要唱哪出戏,就塞给一把糖哄我:“哪有什么小剪子啊,想玩的话,过两天我买一把给你!”我说:“前些日子,俺三叔不是给你送了两次‘剪子’吗?给我一把就行。”众人这才明白,我说的送“柬子”是俺这里定亲的一种风俗,还分为大柬子和小柬子呢。 庙会上俺三叔与未来的三婶见面后,觉得顺眼,就用手巾包着  相似文献   

10.
两节前夕,中消协发布今年第10号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谨防商家“打折” 陷阱。 假打折,先抬价后降价,所标原价严重不实。如一家商场销售的全棉空调被,标价为“原价400元,现价160元”,经查原价就是160元。 购物返券,如买 100元送 20元 B券,使用B券必须再加同等金额现金,这是人为设置附加条件,误导消费者进行循环滚动式购买。 假赠送,假抽奖。“买一赠一”、“买一送几”大都是美丽的谎言。有的名为赠送实为搭售,有的奖品或赠品是积压商品或劣质“三无”产品。 假甩卖,有些商场一年四季都挂着“清仓大甩卖…  相似文献   

11.
在切入主题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讲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有甲和乙两妇女,用同样的价格买了同样的衣服。(大家可能都有同感,许多妇女在买东西的时候,是舍得花钱的,但买了以后就会后悔)这里的甲妇女就抱怨开了:“你看,这钱真不是钱了,这一件衣服就花了我360元钱。”“不会吧,我今天只花了一元钱。”“你没有搞错吧?”,甲妇女奇怪地问。“你想想,假如这件衣服你穿一年,而一年算360天,360元钱不是每天只支付了l元钱吗?”甲妇女才恍然大悟。在这件事中。  相似文献   

12.
潘德军 《河北企业》2002,(10):44-44
吉芬效应:英国经济学家吉芬针对“价升销大、价降销小”现象,指出“买涨不买落,买贵不买贱”是一种畸形消费心理。通常也是奸商投机满足顾客虚荣心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贵族商品” 走上街头,我们不难发现标着“天价”的“贵族商品”:深圳几千元一盒的贵族月饼醒目上市;2888元一瓶的豪华泸州老窖、3200元一瓶的“铜马西凤”和珍品孔府、极品二锅头耀人眼目。 人们不禁要问:那是什么东西做成的? 去年3月,杭州某大厦隆重推出标价46.8万元一件的紫貂皮大衣,因无人问津,最后挥泪降价到9.8万元。原来其成本充其量不过五万元左右。无独有偶,上海一家衬衫厂去年推出10件价值两万元左右的“贵族衬衫”并大张旗鼓地宣传,最后也因质量等问题而下不了之。 而且,只要我们对购买“贵族商品”的消费者作一下调查分析,不难看出,买“极品烟”、“富豪酒”的大多是“有办法报销的非私有经济组织的人士”和“为办事买来送礼”的人,而买“贵族衣”、穿“极品鞋”的  相似文献   

14.
《冶金企业文化》2008,(4):38-38
面试就象推销,“商品”就是自己。我求职的最深体会是:讲诚信。面试前要做充分准备.临场回答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年代,诚实并没有过时。记得找工作前,师兄师姐们向我传授经验:面试时要表现得圆滑老练些,不知道的千万不能说不知道,要想方设法“圆”过去。但我觉得,即使一时混了过去,也终有一天会“露馅”。这和买商品一样,如果有个推销员把一件商品说得天花乱坠,你还敢买吗?  相似文献   

15.
<正>情人节刚过,95后女生小丽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发现,“我的男友,包括我身边的情侣,逢年过节送礼,都把得物的蓝色快递箱当礼盒送。原因是,大家都觉得在得物买东西有品质保障,更放心送给身边重要的人。”小丽打开男友送的“蓝箱子”,里面是一支护手霜和一个鉴别证书,用手机扫描鉴别证书上的二维码,就获得这支护手霜的专属鉴别报告——报告显示护手霜“鉴别为真”。“在得物买东西,商品要经过查验鉴别验证,才会发到我们手上,线上消费也能安心买。”  相似文献   

16.
一、“买就送”销售 这种方式的销售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送的部分相当于无偿赠送给购买者,另开发票;第二种是送的部分相当于给予购买者的折扣,不另开发票。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6·18’,我发现购物车里好几件商品都是先涨价,再借着大促的由头限时满减,其实跟平时买差不了几块钱。”作为网购达人,菁菁今年却对电商大促期间“买买买”的热情似乎有所退却。优惠随意变动今年“6·18”,不少电商平台表示,简单消费,不用熬夜,不玩数学。有平台表示跨店满减“满300减50”。还有平台称,消费者不用再单独领券,即可直接下单享受“每满299减50”的优惠。  相似文献   

18.
《巴蜀质量跟踪》2002,(21):23-23
眼下在许多大小超市.一些廉价酸奶竞相打着“买三送一”,“买四送一”。的招牌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些酸奶在宣传自己的营养价值上可谓不遗余力。它们不断地炒概念.自称“健康奶”,“保健奶”、“纯天然绿色饮品”……  相似文献   

19.
农机产品过去是“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购买”,现在是“什么时间补贴什么时候购买”;过去是“用什么产品买什么产品”,现在是“什么产品有补贴买什么”。“有补贴指标就买,没有补贴指标就等”已经成了农民购机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20.
张昕 《中外企业文化》2011,(9):I0036-I0037
当你问水果摊上的小贩苹果多少钱一斤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两斤”!其实,他是在说“10块钱两斤”110块钱能买两斤苹果,挑大的买,也就能买三四个的样子。什么都涨价了,买啥啥贵,钱不值钱了,这是时下人们普遍的感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6月份的CPI-举越过了6%,同比上涨6.4%.创下2008年7月份以来整整三年的新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