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经济》2009,(10):8-8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等研究成果日前在北京发布。《报告》以2005年为基数,以2050年为结点,预测了到2050年我国年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秀莲说:“我们定义的基准情景是78亿吨标准煤,节能情景是66亿吨标准煤,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可能是56亿和50亿标准煤。”按照上述四种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将在122亿吨到87亿吨之间。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流     
《环境经济》2010,(4):70-70
中国已有12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63.3亿株 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121.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63.3亿株。全国平均每人参加了10次义务植树、植树43株。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让中国成为全球拥有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评估,在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的背景下,中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消费端碳排放量已经占到碳排放总量53%,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但我国公众降碳减排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BP世界能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94亿吨,全国人均碳排放量为7吨(全球人均碳排放水平约为4.35吨)。为实现“双碳”目标,在加强道德约束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法治力量,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公众降碳减排。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流     
《环境经济》2010,(6):71-7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生态服务总值10万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中国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总价值为每年10万亿元,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为157.7亿吨、碳储量总量为78亿吨。中国林科院院长、森林培育专家张守攻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相似文献   

5.
我国林业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亚林 《经济》2007,(8):113
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森林年增量世界最高,对二氧化碳吸收贡献很大.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使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如今,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18亿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6.
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增速和占比于2005年超过农村;城市煤品碳排放波动下降,油品碳排放比2005年增速加快,到2015年与煤炭碳排放相差0.073 5亿吨。农村居民煤品碳排放仍然较高,油品和气品碳排放增幅远低于城市;到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到7.87亿吨,年均增长率7.13%;煤品碳排放持续下降,但减速较缓,油品碳排放自2016年起超过煤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口-消费-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及碳排放进行动态仿真,定量考察未来我国人口发展与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基准情景下,我国人口总数将于2032年达到峰值14.6亿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于2044年左右达到峰值63.6亿吨标准煤,碳排放总量将于2038年左右达到峰值约31.3亿吨碳;2050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量约为2.2吨碳,低于日本、欧洲19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人均需求约为1.3吨碳,相当于美国居民1990年代后期排放水平的五分之一。从满足人口发展与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角度争取合理的碳排放空间,是我国争取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的有力支撑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证研究判断上海农业发展是否以环境质量下降为代价。首先,参照IPCC及上海农业碳排放前期研究,核算上海9个郊县的农业碳汇和碳排放量,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农业碳排放结构,农业能耗在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50%增加到2012年的80%。然后,利用STATA13.0软件对上海9个郊区在1993—2013年农业生产活动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上海郊区农业发展与农业碳排放者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关系,回归结果显示,平均每1亿元农业产值将带来0.825 0万吨CO_2排放当量,95%置信区间为(0.743 0,0.907 0)。最后,基于农业碳排放估算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上海进一步减少农业碳排放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能源结构变化与中国碳减排目标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MNP)对全球CO2排放的评估报告,2006年中国CO2排放较2005年增长11.8%,达到62.3亿吨,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1]2007年、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攀升,分别达到67.2亿吨和71.2亿吨,占同期世界总排放量的24.3%和25.3%,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增长的趋势将依然不会减缓。然而迫于环境和国际社会强烈要求中国降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大会上,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地球与20年前相比有了更多的绿色。其中,中国和印度的贡献最大,仅仅中国在过去17年内的植被量增加就占到了全球的25%。在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植树造林对全球的贡献尤为突出。森林面积的减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及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因此,各国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终止森林砍伐,大力植树造林,以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对人类生存产生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王铮等人提出的中国碳排放预估模型,测算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中部六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了6省未来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各省森林碳汇量,从而得出各省的净碳排放量,为各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各省的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能源碳排放高峰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6个省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最小的是山西;累计森林碳汇量最大的是江西省,其次是湖南省,河南省最小;各省应在减少能源碳排放的同时,控制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从多方入手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2.
热点     
<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约249亿元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北京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目前来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碳排放LEAP模型,核算了现状排放量,并对2015—2030年碳排放变化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为41.61亿吨CO_2,空间上东部区域排放占比最高,贡献源上以终端能耗碳排放为主。2030年左右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基准情景峰值约为57亿吨CO_2,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46.83%,中部区域将成为碳排放最高板块。(2)终端能耗部门中工业、第三产业,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中火力发电,涉工业过程排放的水泥和钢铁产业是碳减排的关键部门。(3)随着发电结构的变化,能源加工转换碳排放有可能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工业过程碳排放控制将逐渐成为碳减排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气候变暖,最根本的措施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最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途径是在减少工业直接排放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不仅可以改善环境、固碳抵排、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Eora数据库和投入产出模型,假设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正常状态到降低为零时,在满足双方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2015年双边贸易累计降低全球碳排放约4.7亿吨,占全球碳排放增量的5.19%。分部门来看,石油化工等制造业部门及电气水部门的双边贸易对碳排放降低的贡献最大。分地区来看,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双边贸易对碳排放降低的贡献最大。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地区间低碳技术的互相扶持,才能够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产量为什么会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将 《经济前沿》2004,(6):16-18
中国的粮食产量由1998年的5.12亿吨下降至2005年的4.51亿吨,主要原因是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劳动供给不足、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自然灾害等因素综合造成的。本文根据中国粮食减产的现状,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出发,深入透析造成中国粮食减产的原因,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给予证明并给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国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出发,总结了国外温室气体减排经验,继而从碳排放和非碳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途径和特点,并通过投入产出法对农业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农业直接碳排放量为985.26万吨,直接碳排放强度0.1593吨/万元,隐含碳排放量为4452万吨,隐含碳排放量强度0.72吨/万元。在借鉴国外温室气体减排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碳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合理模拟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改进的IPAT模型,模拟了2015—206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上海、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分别在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25年达到峰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66.430百万吨、1 034.391百万吨、457.954百万吨和1 650.570百万吨;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均在2020年达到峰值;高碳情景下,仅上海在2030年达到峰值,江苏、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均无法在2030年达到峰值。长三角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应以基准情景作为发展的下限,以低碳情景作为发展的上限,确保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现状,提出了低碳发展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地区低碳发展,顺利实现碳中和,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碳排放不断增加和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加剧,制约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在测算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基于脱钩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993-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由1993年的558.92万吨增加到2011年1358.47万吨,农业碳排放和农业产值之间呈现增长联结状态。通过LMDI模型对脱钩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资料消耗的快速增长是导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的因素,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小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减少农业碳排放进而打破农业碳排放和农业产值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短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共识,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碳中和的目标,采用碳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措施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导投资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责任,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还是碳排放大国。据国际能源组织(IEA)统计,2021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63亿吨,我国排放总量为119亿吨,占比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