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经济圈,通常是指由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大运量的高速通道相联结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群.在这个空间里,由于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加之高速通道缩短了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生产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投资回报率和要素收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空间经济生成的内在动力机制是集聚力与分散力动态平衡的结果。产业在空间上往往呈现集聚状态,但随着租金的上升、通勤成本增加等逐渐变得规模不经济,产业开始向外围扩散或转移。我国产业布局存在着诸如区域协调成本过高,产业链亟待优化,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力需要提高等问题。从空间经济生成的内在逻辑出发,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产业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天津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整合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而大都市圈发展同样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文章通过探讨经济整合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功能特征,指出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经济整合是大都市圈发展的最终归宿;大都市圈发展推动了经济整合;差异性造就了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特色。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理解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间序列下的上海和周边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起伏过程的分析,揭示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认为,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由于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由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是最主要的因素。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分工以及空间距离、要素流动网络和制度成本是影响要素流动并和其形成互动格局的主要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并与之形成互动,由此认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更多的依靠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民间力量,政府部门的工作则因放在弱化乃至消除各种阻碍要素流动的区域行政壁垒和强化区域一体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作为一个制约瓶颈,也越来越紧地作用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之中,为了揭示全国和区域层面污染聚集性、科技聚集性和经济聚集性的变化趋势,运用Herfindahl指数、Gini系数与地理集中度指数分别测度了2004-2013年我国各地区的污染集聚、经济集聚和科技集聚的水平,又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了这三者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污染、经济、科技均处于弱集聚态势;污染集聚、经济集聚与科技集聚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各地区之间经济、科技的依赖性加强;大部分区域污染、经济、科技集聚空间差异小;北京由高污染区域转入低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8.
冯勤  沈斌 《浙江经济》2004,(10):36-38
区域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即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10家以上企业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年产值上亿元的区块称为块状经济(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2002)。在浙江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总产值  相似文献   

9.
我省城镇化发展趋势是以都市圈和城市带为特征,以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以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为支撑,以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为基础,形成集聚能力强劲的大都市圈相连的城市密集带。  相似文献   

10.
产业聚集的理论和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市场竞争、要素流动下,区域经济摒弃了全面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区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投资自由化使得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发展空间,使得产业不断向最具发展条件的地区集中。因此生产集中化和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使得产业集聚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金融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地理特征,在针对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进行分析时,可以应用空间计量分析,本次研究中就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予以简单分析研究,这对金融集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集聚使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反过来,距离将改变集聚的中心。距离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际不均衡和区域不均衡。尽管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如果规模经济大于成本节约效应,制造业会更趋于集中而不是分散;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对大国比对小国更有利,小国和穷国有可能沦为外围;从国内经济着眼,开发大西部对东部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域科技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实证发现: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分布情况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在3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首先,关于总部基地定义性的概括。我认为总部基地是相同或者不同类型、企业的总部或领导机构和重要的分支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地。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总部基地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和有利运营的有效平台。一个是聚集之地,一个是平台。总部区域新城有两种渠道和方式。一种是自然集聚;第二种情况,由当地政府或企业、企业协会组织,根据经济形式和区位优势、政策优惠,先行投资进行空间建设,造成有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吸引企业或者吸引相当规模的企业入驻,进行集聚而形成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5.
冯洁 《浙江经济》2010,(5):24-25
当“城市化”遇上“转型升级”,经济高效的空间集聚模式也许会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流路径,作为转型升级的最基本平台之一,新型城市化承载的内涵已非单纯意义上的空间集聚,它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将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大型工业园区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区将服务、土地、劳力等资源聚集在一起,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外资引进的集聚区和推进城市化的城市新区,是当前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成为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有效载体,促使民营企业升级、集聚外来资金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夏冰娴 《北方经济》2011,(16):85-86
一、引言近年来,关于金融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更多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以纽约、伦敦以及目前仍然稳定的东京为代表的金融中心成为金融集聚的典型。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集聚区不断涌现,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典型的区域集聚的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凸显,表明了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之路。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空间地域辽阔,要素分布的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革命的共同推动下,一种新型城市化形态——大都市圈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大都市圈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在近代城市增长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间联系协作日益紧密。为此,有必要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发展有益经验,培育一批以超大城市为依托,具有显著带动力的大都市圈,引领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秦聪  曹颖琦  孙海军 《科技和产业》2023,23(15):256-263
将要素流动与集中的现象考虑至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集聚力空间分异——优势区位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要素流动与集中在微观、宏观上的空间经济规律。得到微观上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为:第一阶段为粗放式发展阶段的星状、带状结构,第二阶段为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团块状结构。将公主岭市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主岭市某位置的经济吸引力越大,其区位越优,越能吸引要素的集中,会带来更多的城市空间扩展。将模型进一步应用于宏观上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发现要素将沿着大城市-交通干道-小城市-支线-小城镇的次序依次集聚,要素集聚的速度和城市规模增长的速度依次递减,最终经济带内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经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江西省区域经济的集聚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以下特征:江西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绝对差异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区域经济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但速度逐渐趋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分布;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