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政策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给乡村旅游经营者带来了更多机会。在对研究区域土地旅游化流转的影响效应,以及利益相关者看法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增加了农户收入,但是还存在收益分配不公、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土地违法使用等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从建立土地旅游化流转的估价和中介组织,明晰产权,完善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土地和环保规划等方面入手。同时社区居民、旅游经营者、第三方机构、旅游者也可以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防范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流转是乡村旅游开发中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乡村土地的旅游化流转也会对乡村土地生态系统的粮食安全、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结构、乡村生态和乡村特色产生一些威胁.运用风险矩阵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较好地区分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方面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政府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和比较法对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含义、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研究、乡村旅游与土地流转问题做了梳理。结果表明国外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已经日趋规范,但对于乡村旅游的作用研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国内在乡村旅游方面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还在发展阶段,近年来数量上和研究内容上都得到一定扩展。但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对乡村旅游中的土地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中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是学术界和实践中需要加大关注的领域,对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政策并促进乡村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从现行政策和法律依据、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实践基础和条件,以及国外土地信托流转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等方面,对我国开展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可行性作了探析.从明确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设计合理的土地信托收益分配与风险承担机制、建立土地信托流转多功能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与扶持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经营者,以及建立与之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搭配等方面,为构建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模式--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石塘社区是南京市乡村旅游开发较为典型的区域,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农地流转使得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因此,采用描述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民土地处置权、土地收益权和知情权的影响,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对实际工作者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农民不仅是乡村旅游行业中的微观经营主体,更是不可缺少的旅游创业者。但固定线路的传统乡村旅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创业活动的开展,使得农民在旅游创业中面临着参与经营风险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以及客户定制化的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从模块化视角出发,发现在乡村旅游业模块化发展下作为模块供应商的农民,利用模块化理论紧密的信任机制、知识的双向流动机制以及竞争合作机制等主要优势,可以提高农民旅游创业的抗风险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满足客户定制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诸多尴尬.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商业化与飞地化.这些反过来又在摧毁它的发展基础乡村性.这就使乡村旅游陷入了其发展的"围城"之中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自己摧毁自己.文章在分析乡村旅游所面临的尴尬和其"围城"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社区(当地)居民能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其中社区(当地)居民受益的主要机制有低成本运营的制度化、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投资途径多元化、乡村旅游生态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现实,首先从供给、需求以及政府规制角度对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一般性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实际,从产权经济理论和农民行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原因展开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土地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使得乡村旅游经营者很难在产品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乡村旅游地的熟人社会关系使创新者难于对产品差异化经营成果实施有效保护,产品差异化经营面对的高交易成本使农民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模仿或抄袭创新者。  相似文献   

9.
基于乡村旅游“围城”效应的社区居民受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诸多尴尬。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商业化与飞地化,这些反过来又在摧毁它的发展基础:乡村性。这就使乡村旅游陷入了其发展的“围城”之中: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自己摧毁自己。文章在分析乡村旅游所面临的尴尬和其“围城”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社区(当地)居民能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其中社区(当地)居民受益的主要机制有:低成本运营的制度化、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投资途径多元化、乡村旅游生态化。  相似文献   

10.
苏南乡村土地流转的地权效率分析——以H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乡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土地流转的空前加速,沉寂了50年之久的苏南乡绅、族绅等经济、权威能人正渗透到国家正式土地制度领域,改变着乡村土地地权、利用及收益分配,使苏南乡村土地流转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由地方政府推动和乡村权威精英控制,流转主要发生在村集体和乡村经济能人、权威精英经营的企业之间,地权也由平均的状态变为一种权威地权。这种权威地权效率如何,是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旅游资源资产化的景区开发融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差异化的自然、人文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初始财富和景区开发的主要依托,景区开发商改变当前投融资困境的关键在于发掘旅游资源的资产化价值。基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可促使旅游资源资产化的实现,而盘活旅游资源的资产化价值,将使景区开发的各类融资模式的运行更具效率。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撂荒现象与工业化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改革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土地流转作为“三权分置”的重要举措,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基于陕西省Q县的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在实践中仍面临流转不规范、土地分散化及基层党组织职能发挥不到位等现实困境,进而影响“三权分置”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提出通过加强过程监管,规范土地流转的价格及程序;畅通信息渠道,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基层组织工作方式等实践路径,以期盘活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特有的人地关系,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素质化5个层面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机制,并运用2007—2012年的抽样调查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结构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与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化、农户化对土地流转规模的影响不显著,但会一定程度促进转包、出租等传统土地流转方式;务工化对土地流转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体现于绝大部分的流转方式中;城市化、文化素质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力量,有利于各种土地流转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土地流转具有较稳定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脚步的快速迈进,现代农业对土地经营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要求日益凸显。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土地流转方针政策。文章通过剖析土地流转背景和现代农业旅游特征,深入分析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旅游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无偿转包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非正规现象。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无偿转包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无偿转包能够规避土地流转中的产权风险。第二,转出户能够获得的潜在地租越低,转出户的非农化程度越高,或转出户对亲朋好友信任程度越高,无偿转包的情况就越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的有效途径,对三峡库区移民后期发展扶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城乡统筹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库区腹心的7个乡镇23个村的调查,系统分析了三峡库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研究发现,农民观念落后、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缺位和越位行为并存是目前三峡库区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叶敏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03-105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农村产权流转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现实中存在着发展的需求与可行性。但目前中国《物权法》、《担保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着相当程度的限制,实践中还有农民失地风险、土地用途改变风险、抵押权变现风险和金融风险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不能得到大范围推广。但这些潜在风险都可以通过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得到防范,建议通过修改法律规定、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引进专业中介机构服务、出台金融扶持政策等多种渠道达到促进合法流转、保障农民权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旅游是以内生式发展模式为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后,面临着众多困难,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长沙市桃花岭村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半结构访谈40名经营业者与管理者,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了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的变化。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早期,农家乐经营者主导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随着各种行动者的介入,在发展方式、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等方面存在异议,整个行动者网络缺乏沟通,各主体缺乏对等意识,趋于僵化、丧失活力。只有既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个行动者,体现当地农户主导的有效基层组织,又得到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管理的倾斜与支持,才可以解决当前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乡村旅游用地的特点以及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就合理利用土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乡村旅游和土地科学基础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初步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指标体系修改完善,并确定了最终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总体绩效为目标,从资源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而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确定,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